第484章 我们赶紧先去县衙把名给报了吧
石明今天在书院上完课之后,没有跟往常一样去到农学院的暖棚之中研究的生长情况。
只见他出了观狮山书院大门,直接招呼了一辆马车,往自己家中而去。
石明家中这几年虽然条件变好了很多,但是往常他回家是绝对不会叫马车的,基本上都是依靠着两条腿,走一个多时辰才回到家。
不过,今天他却是迫不及待的想要见自己的阿耶。
“明儿,你今天怎么回来了?是不是出了什么事了?”
石养看到自己的独生子回到家,刚开始是露出了惊喜的表情,不过,很快的就变成了担忧。
自从上了观狮山书院,石明基本上都是固定每个月回家一趟,其他时间都在书院里面研究学习。
“那当然,原本我以为南洋水稻和养鱼一起搞,就已经是天下最挣钱的种植方式了,但是种了那,才知道原来还有更挣钱的。不过,朝廷不是说了吗,不让关中道种植,除了各个书院农学院为了研究而种植的田,其他良田全部都不允许种植。”
无错>版#本在6`9书吧读(!}6^9书吧首.发?本=小^说?。
石明今天回来是要劝说自己阿耶跟随自己搬迁到河东道去,自然是要把这事的好处多提一提,再把大家的担忧给解决了。
“两百亩田,我跟你阿娘两个人也种不过来呀。再说了,这路途遥远,这怎么过去也是个问题。”
石养小心翼翼的问了一句。
石养虽然有点心动,但是这么大的事情,要他立马下定决心,却是有点困难。
再加上朝廷最近公布的功臣名单,以及给这些功臣赏赐了大量的土地,这些土地都在朔州北边,允许用来种植。
“这个事情,朝廷必然是有考虑的。我听刘元,额,这刘元是楚王殿下的大弟子,也是我们观狮山书院的学员,我听他说到时候朝廷会设置专门的运输车队来解决移民的长途跋涉问题。当务之急,我们要先去县衙报名,确定好名额,要不然第一批移民的名单满了,就要等下一波了。”
石养说到这,还觉得有点遗憾。
“阿娘,阿耶,之前那大唐日报,你们还记得吧?”
“明儿,这两百亩地虽然好,但是我们家也耕种不过来呀,如何是好呢?”
自己当初偷看村里寡妇洗澡,刚开始不承认,你是这么说的。
这也是很多农夫的通病了,明明觉得眼前的机会很好,但是却是照样犹豫。
石明知道的消息,显然要比一般人要多。
看来,石富一家发生的事情,对他们的刺激作用还是很明显的呀。
石明:……
“阿耶,这朝廷在河东道分给每个人的一百亩地,可是根据报名的先后顺序来选择的。你报名的早,到时候就可以挑选好的地块,去的晚了,那就都是别人挑剩下的了。”
自己只有一个儿子啊。
“娃他爹,你这说的是什么话,你就不能盼着明儿一点好吗?”
虽然伴随着种植规模的变大,的价格肯定会下跌,但是比种植粟米和水稻,还是要好很多啊。
自己已经不是三岁小孩了,可不会再上当。
“明儿,你快说呀,你要急死你阿耶吗?”
“这报纸上说的石良他们的故事,莫非……是假的?”
现在离上一次他回家,还不到半个月,今天也不是什么重要节日,很显然,这个情况不正常啊。
现在……
在他看来,这是勋贵地主们才干的事情啊。
这朝廷的意图,就已经显而易见了。观狮山书院当中,许参军已经亲自在大讲堂召开了一次动员会,鼓励大家去到河东道和云中都督府,开设医馆、指导种植等事情。
只挣了一年钱,明年就不让种了。
“别闹,说人话!”
石养略微诧异的看着自己儿子。
“阿耶,真的没有出什么事。”
跟自己有什么关系?
“我不是说过了吗,现在有更好的选择。阿耶,你不是好奇我今天为什么回来吗?为的就是移民的事情。”
听石明这么一说,石养也觉得很有道理。
“就是,以前整天吃稀饭,现在顿顿都是干饭,你不也适应的很好?要我说,这大事上面,还是要听明儿的,他已经长大了,都到了成亲的时候了呢。”
石明将自己今天回来的目的给说了出来。
“阿耶,这几年家里不是挣了不少钱吗?要我说,我们干脆在西市的人市买两个奴仆,这样你们也不用那么累。”
对他们来说,如今已经有了安稳的日子,要举家迁移,那么朔州的安全就是他要首先考虑的事情,然后才是的巨大收益。
石明:……
“明儿,你阿娘说的对,你也已经到了成亲的年龄了。要我说抓紧一点,把婚事给定下来了,这样阿耶心中也有数。要不然到时候搬到了河东道,人生地不熟的,万一耽误了你婚事怎么办?”
石养想到了这里,脸刷的就变白了。
石明阿娘突然冒出这么一句话,把石养吓了一跳。
看到石明站在那里不说话,石养更加慌了。
“阿耶,关中道是不让种植,但是河东道可以啊。朝廷已经公布了最新的公文,河东道和云中都督府,都是允许种植的,关中的百姓,只要去到河东道北部,就可以分到朝廷发的一百亩永业田,并且还可以以一个银币一亩的低价再购买一百亩。这可是千载难寻的机会啊。”
“这倒也是,只要多种几亩地,这钱就出来了。就是……就是这用奴仆……我有点不是很习惯啊。”
石明的话,让石养夫妇感到一阵奇怪。
买奴仆?
再说了,一百亩永业田,还是男女都有,这个吸引力,一点也不比去年南洋水稻的推广差呢。
“当然记得了,那石富家的两个弟弟,不就是在那上面出了名了吗?听说他们家在考虑要不要全家都搬迁到襄阳去呢。现在过去,朝廷还有一百亩的永业田奖励,说不定明年再去就没有了呢。”
“这……这……现在就要做决定吗?”
石养这样的农户,看问题的角度跟长孙无忌他们又有所不同。
不正常!
石养:“啊?”
石养继续纠结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