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兄,写这些稿子,真的能够挣到钱?”

文达明突然之间发现自己这帮人变得吃香了。自己辛辛苦苦读了这么年的书,可不是为了进作坊当帮工的。

“达明,这是你这次的稿酬,我今天刚好碰到了骆宾王,就帮忙问了一声。”

同样作为一名江南道的落魄士子,祝之善的日子过得还不如文达明。

如今的他,可不是那种不吃五谷杂粮的书生了,这钱袋里的铜钱,很显然比自己想象的要多了很多。

这一次,骆宾王负责筹划《大唐日报》,对外招募一些写手,上官仪觉得是一个挺好的机会,便让文达明去应聘了。

如家客栈的餐厅当中,祝之善满怀期待的看着文达明。

“本王已经考虑清楚了,你就按照这个来做吧。谁要是不能接受,就换人来写,我们这报纸,可是要走量的,曲高和寡的,有什么意思?”

但是李宽可不管你读书人能不能接受,只要广大的百姓能够接受就可以了。

“给你一段时间过渡吧,过一两个月,除了一些朝廷的公文,其他的文章都要通俗易懂,要让只认识上千个常用字的作坊帮工也能看懂我们的报纸,不能搞得最后就观狮山书院的一帮人在那里友情购买。”

上官仪的马车停在了文达明的出租屋外面,推开院子大门,看到文达明正在摇头晃脑的背着书呢。

要是他脸皮够厚,完全可以依靠上官仪,在楚王府找一份工作,奈何他总是放不下这个面子。

“你好好干吧,现在是三日一版,过一阵子,很可能就真的变成每日一版了,到时候可就有得你忙咯。”

就像是后世的华夏人,基本上都是识字的,但是也别说其他的,单单一部《论语》拿出来,就有多少人看不懂呢?

反正他这个永平县主教谕的职位,平时也经常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状态。

他连房子都是租不起了,只能住在如家客栈里头七八个人共用一个房间的大通铺中。

骆宾王这些天,基本上都在这带着。

所以祝之善对于约稿这件事情也算是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当然,观狮山书院格物学院如今也在研究进一步改进造纸工艺,降低造纸的难度,扩大造纸材料的选择范围,将来纸张的成本有望进一步削减。但是,再怎么降,书籍终究还是一个贵重物品。

哪怕是最近十年,书价降低了不少,它仍然不是寻常百姓能够随意购买的东西。

这年头印刷书籍,基本上是要作者贴钱的,稿酬什么的,那是想都不要想,大家出书也都不是为了稿酬。

“没有关系,等这纸张成本和印刷成本下去了,我们可以增加每次报纸的纸张数量。现在只是一大张纸张,以后可以是两大张,三大张,甚至更多。但是,这白话文,务必要推广下去。当然了,考虑到大家有一个接受过程,也不用一下就搞得特别白,这其中的门道,你可以参考一下《三国演义》和《笑傲江湖》。”

书籍是很昂贵的。

到时候如果发现李宽搞出了新名堂,他就可以很快的跟风。

骆宾王看到李宽真的要把报纸搞成白话文,也是慌得不得了。

“之善,这大唐日报是这样子,可是找你约稿的是长安晚报,似乎不是楚王府开设的,这稿酬怎么计算,我其实也不是很了解。但是有大唐日报这么一个对比放在那里,想来这长安晚报的掌柜应该不至于太过抠门。”

虽然是那种没有工钱,按照稿子付钱的职位,其实竞争却是非常激烈。

一本普通的书籍,多者十几个银币,少则几百文钱,这哪里是百姓能够买得起的?

这可不是李宽希望看到的。

不过,上官仪也是聪明人,看到文达明的脸色一变,就知道他在想什么。

……

“如果只是做到《三国演义》那种程度,倒也勉强可以接受。但是王爷你之前提到的要像日常说话一样的讲故事,这就很困难了,实在是太占用篇幅了。”

李宽对于小玉米的教育虽然重视,但却是很少逼着她去学习,更多的是通过一些引导。

虽然销量没有突破一万份,放在后世,那是扑街的不能再扑街了。

“阿耶,这就是楚王府推出来的《大唐日报》了,据说今天一天卖掉了好几千份,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

骆宾王就不怕到时候亏的太多,楚王殿下不让《大唐日报》继续办下去了吗?

长孙冲还看不懂李宽这一波操作是什么回事,但是搞一个类似的报纸握在手里,他还是能够下决心的。

这也算是一个经验之谈了。

“故事写得再好,也要感谢楚王殿下提供了这么一个平台给我,要不然我就是每天都写一堆故事,也没有什么用,根本没有哪个作坊愿意冒险去印刷。”

……

上官仪摇了摇头,将心中的疑问压了下去。

如今还按照销量给写手发放稿酬,成本就更高了。

“王爷,这样写文章的话,那么原本半页纸可以说完的话,就得分成一页,甚至两页才能讲完了,我们报纸上可以刊登的内容就要变少很多了呢。”

文达明一直待在长安城,其实不是希望能够考中,而是因为无脸见江东父老啊。

说起来,这文达明也算是有骨气的文人。

虽然是那种看上去很俗、很狗血的故事,却是扩大《大唐日报》受众人群很重要的一个内容。

文达明在《大唐日报》上发表的的文章是市井传闻小故事的那种。

当然,如今像是文达明这样的士子,虽然表面上羞于谈钱,其实内心还是非常需要钱财来提高自己生活质量的。

长孙无忌虽然也是当世大才,但是毕竟不是穿越者。

骆宾王一脸纠结的听李宽拿着一份《大唐日报》,在那里提出各种各样的意见。

听说还有一个叫做曲江日报的也在招募写手。

这啥时候报纸就变得这么热门了?

这是不是意味着自己这些穷苦士子的春天要来了?

老天有眼啊!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