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年代,普通百姓对于国家的概念还没有那么深,更多的是宗族观念在影响着自己的一声。“陛下,此话当真?”

李世民听了这话,也有点无语。

楚王李宽的儿子出生了。

“陛下,微臣有一个想法,不知道是否妥当。”

“卫国公的兵法,举世无双。可是他再厉害,如今也已经七十岁了,怎样才能让他的兵法不至于埋没,就不仅仅是卫国公个人的事情了。”

李宽准备一步一步来,看看能不能破解封建王朝几百年一个轮回的弊病。

大唐的每个节日,都有自己的定位,都有自己的安排。

“陛下,着实如此,这医馆已经开始修建了,下个月就会开始接待病人,不过医馆的建设会一直持续到明年上半年。”

虽然李宽对生男生女看的不是那么重,但是其他人不这么认为。

“恭喜王爷!”

又来这一套!

虽然有点想不通,但是李世民也去纠结李宽建设医馆的初衷了;反倒是跟李宽说起了闲话。

“陛下,微臣要说的这事,倒是跟这卫国公有点关系。”

“陛下,建国日有了,那么最好就是能够有一首歌曲跟它相配合。在祭奠的时候,大家一起唱着这特别的歌曲,气氛应该会很不一样。”

就像是李靖,如今已经七十岁了,在这个年代算是高寿了。

并且,凌烟阁很局限,就大唐的那些功臣在上面,这就导致大唐没了之后,凌烟阁也消失在了茫茫历史当中。

这个时候,多说什么都没有意义,一句“辛苦了”就够了。

这种交流还是比较少见的,李世民也很少在后辈面前展现自己内心不强大的一面。

这南洋水稻的推广,还有以前曲辕犁的推广,以及今后化肥的推广,都是为了让大家都有饭吃;而和羊毛线的推广,则是让大家都有衣穿;至于观狮山书院以及各个蒙学、小学的成立,则是希望有一天能够做到人人有书读;现在也到了考虑治病救人的时候了。”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微臣作为一名大唐人,自然是希望大唐在陛下的带领下,成为一个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衣穿,人人有书读,人人有病都可得到治疗的国度。

“自从告祖晋阳起兵以来,大唐历经无数次的战役,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豪杰,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后人对他们的事迹知道的会越来越少;如果朝廷能够出面修建一座建筑,用来缅怀这些英烈,纪念大唐的英雄,让后世都知道大唐有今日的局面,实属来之不易,定然对于激发民心大有裨益。”

“陛下,朝廷可以在永兴坊或者周边的坊里头找个上百亩地,建设一座广场,命名为大唐功臣纪念堂,然后在广场上设立一座巨大的石碑墙,命名为大唐功臣纪念碑。每年选择一个时间,陛下带领朝臣前往纪念堂祭拜英烈,让后人感受今日繁华的来之不易……”

虽然保健丸卖的很好,但是只要开个药铺就可以售卖了,完全没有必要建设医馆啊。

今天有了李世民这话,有些事情就可以考虑做一做了。

“阿娘,你真的给我生了一个弟弟呀,那我以后出去玩就更有伴了。”

这个宽儿,不会又要搞什么大事出来吧?

哪怕是程静雯自己,也是希望能够生一个儿子的。

“哦?”

李宽没法跟李世民说自己是因为要完成系统交代的让大唐人口增加一千万的任务才这么积极的奔波,只好找了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了。

“恭喜楚王殿下,是个郎君呢。”

李世民这话一出,李宽心中一动。

李宽简单的将后世的一些经验跟李世民说了一番。

“你这么一说,朕倒是响起了歌剧院前段时间演出的《木兰》了,那个开场的曲子《精忠报国》,朕觉得就非常不错。”

就连李世民也把李宽叫进了大明宫,闲聊了几句。

“别在朕面前拐弯抹角!”

这在长安城也算是不大不小一个消息。

凌烟阁是为那几个大功臣准备的,但是大唐值得纪念的人,完全不止那么几个人,可以把一些普通的底层英雄也展示一下,给人的激励作用也许更大。

来到了大唐这么久,李宽觉得这个时代的朝廷,对于如何激发民心,还非常缺少经验。

哪怕是程咬金也已经五十一了,在大唐这个年代,也算是到了人生的晚年了。

李宽这话一出,就迎来了李世民的一个白眼。

“你这个主意似乎很有意思,你再给朕细细说来。”

李世民听了李宽的话,眼前一亮,觉得很对自己的胃口。

这明显跟他以前的操作套路不太一样呀。

李世民想到当初自己还推荐侯君集去跟李靖学习兵法,结果却是被拒绝了的场面。

在这个年代,兵法也好,一些独门技巧也好,人家愿意教给你,那是你的福气,人家要是不愿意,你也不能说什么。

大家的观念都是如此。

“陛下,微臣这是为了不让卫国公的绝世兵法不失传,怎么能够说是逼呢?”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