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你说的,我怎么可能不相信楚王殿下。不过,你刚才说是试验,那要是比例不合适,这些稻苗不会颗粒无收吧?”

可以说,襄州是跟扬州、洛州等大州一个级别的存在。石良和石文的落脚地就是这个叫做梧地村的地方。

很多东西,你不自己去亲身体会一把,别人说破嘴,你也是领悟不进去的。

在襄阳县城西边,靠近汗水支流的一处村落,原本只不过是几十户人的小村落。

“这襄阳作为山南道最繁华的城市,也是拱卫关中的一个重要关隘,城墙建设自然不凡。”

“那还等什么?我们赶紧去吧,正好我也有很多话想跟大哥他们说呢。”

再加上书院让学员去到各个南洋水稻推广的移民州府,其中一个任务就是帮助移民尽快的适应当地的生活,协助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反正李宽以前自己是听不进去的。

虽然大家是到了襄阳才认识的,但是姚远的耶耶姚默三是楚王府的匠人,而石良兄弟是楚王府的佃户,凭空之间就多了一丝亲切感。

“我们家真要是有了两百亩的永业田,全部种上南洋水稻,哪怕是一亩地只有一百五十斤的出产,一年种植两季,全年也有六万斤的稻谷收成,刚开始还不用给朝廷缴纳税赋,不需几年,我们家可就真的从农户变成地主了呢。”

“这磷矿只要碾碎了,就可以变成最原始的磷肥,每亩地里面,适当的添加一些磷肥,水稻可以长得更好,到时候产量也会更高。但是我现在还不确定到底每亩地施加多少磷肥是合适的。因为楚王殿下之前说过,肥料这个东西,并不是越多越好的,要是添加的过量了,反而会起到反作用,如何在其中找到这个平衡点,就需要不断的试验。”

“行,那我同意了。”

李宽也是第一次来襄阳,虽然心中也有点惊诧于它的雄伟,不过却是很好的掩饰住了。

“可以增加水稻的产量?”

其他东西,石良都没有听进去,但是可以增加产量这句话,他却是牢牢地记住了。

真要是实现了这个目的,自己也可以青史留名吧?

“没错,可以增加庄稼的产量。如果能够找到最合适的添加比例,一亩地增加个几十斤的收成,那是一点问题都没有。”

如果一切顺利,自己应该可以在七月份赶回长安城,再不济也可以在中秋之前回到。

李宽想到自己系统中96/100的进度条,迫切的想要看看一百个案子的审理任务完成之后,系统会开放什么新模块出来。

石文看着地里一望无际的稻苗,心中充满了希望。

除了拆迁补贴的钱,回迁房的价值也是不容小觑的。

“哥,这水稻已经开始抽穂了,下个月应该就可以收割了。按照去年楚王府的田地上种植的双季稻的情况来看,我们的地应该也能赶上再种一季呢。”

石良心中已经倾向于同于配合姚远展开试验,不过还想再确认清楚一点。

看来,自己把襄阳这一带作为南洋水稻推广之地,算是选对了。

“姚……姚郎君,这……这怎么一个试用方法?”

磷肥可以促使进农作物根系的生长发育,对提高弄作物抗病和抗倒伏能力方面也有影响;更重要的是磷肥可以复促进芽分化,提早成熟,提高果实品质……

姚远在格物学院主攻的是探矿、采矿和矿产冶炼。

所以姚远基本上都能认出梧地村的村民,其中石良兄弟更是熟悉。

“襄阳离长安那么近,应该没有那么多幺蛾子,我们先去襄阳县里面住下吧。”

按照白居易的诗作里头记载,襄阳城长宽大概有九里,在古代,算是少有的大城了。

石良和石文对视了一眼,有点纠结。

“好了,今天的算学就跟大家说到这里为止,下午接着学习昨天还没背完的《三字经》。”

石文:“楚王府的王管事果然没有骗我们,从关中迁移到山南道,是我们这些佃户实现阶层跨越的最好机会啊。要是留在长安,虽然现在日子也很好过了,但是要像在襄阳这里一样,还是没有那么容易啊。”

当然,他们两兄弟能够种上这么多的水稻,跟这个年代的耕作不够精细也有关系的。

“嘿嘿,再审理几个案子就行了,我们这叫善始善终,不能让人家襄阳百姓觉得本王在区别对待嘛。”

但是,有几个人听得进去?

她已经记不住自己到底审理了多少个案子了,整部大唐律,她都快能背下来了。

“可以啊,不管是倭奴还是胡人,关中都已经挺多人家在使用,这些人倒也还算老实。”

武媚娘满怀信心的跟着李宽下了船,踏上了襄阳的土地。

石良这么一算,觉得有点恍惚,有点不敢相信啊。

石良的这个想法,应该代表了襄阳县很多关中移民的心思。

石良:“五弟,楚王殿下说过的话,什么时候有假?殿下既然向朝廷提议在襄州大规模的种植南洋水稻,这里自然是适合种植两季的。”

不过,陆陆续续的,他们还在不断的开荒,等到明年下半年的时候,他们家的两百亩地就算是开荒出来了。

这些奴仆,到时候要是不卖力干活,看我不狠狠的教训他们。

这日子,可是真的要越来越好了啊。

关中农户愿意南下种植南洋水稻的,朝廷准许你拥有一百亩永业田。

想一想都难受。

但是种地的话……

姚远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不过,书院除了鼓励毕业的学员去到各地担任胥吏和里正,对于高年级的学员,也是支持他们去外面游学一两年,然后继续回到书院学习。

可想而知,襄阳城在古代的地位有多高。

当然,这跟襄阳离长安比较近,又有汉水直通关中和长江有莫大的关系。

如今有机会加倍实现梦想,却是因为自己忙不过来……

不可能比自己还会种地吧?

但是,基本的蒙学教育,他还是能够胜任的。

“对啊,也别等了。现在水稻还在抽穗,暂时没有什么特别需要照料的,一会我们就去找一找观狮山书院的那些学员吧,我觉得那个姚郎君就很热情,在村里的蒙学应该可以找到他。”

以前在长安的时候,石文最希望的就是自家能够有几十亩地,可惜这个愿望一直没有成真。

现在的南洋水稻,产量已经够高了。

“对了,你们今天来找我是有什么事情吧?”

“哎呀,看我这个脑袋。姚郎君你不提醒我,我都差点忘了正事了,是这样的……”

石良简单的把自己的要求提了出来。

“没问题,现在就可以帮你写!”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