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 楚王殿下,这种事情,我哪里敢骗你?(第3更来了)
曲江池附近有一大片一大片的池塘,这些地基本上是杜氏的土地。
作为和韦家并驾齐驱的京兆氏族,杜家在长安城的影响力还是挺大的。
要不是杜如晦这个扛把子病逝的比较早,今日的杜家甚至可以压过韦家。
先不看杜如晦本身多么牛,他的高祖杜秀,是北魏辅国将军;他的曾祖杜皎,北周仪同三司、武都太守;祖父杜徽,隋朝怀州长史、丰乡县侯;父亲杜吒,隋朝昌州长史,赠襄州刺史,还有各个叔伯兄弟,个个都不是省油灯。
可以说,杜如晦能显得那么牛,固然是有自己才华和能力的原因,但是家庭背景也是重要原因。
不过,可惜的是下一代不怎么争气,不管是杜构还是杜荷,都是才华平平。
“大哥,今年池塘里的鱼已经开始售卖了,卖的可好了。”
当然,代价就是所有产出的鱼,有一半都是属于楚王府。
无错>版#本在6`9书吧读(!}6^9书吧首.发?本=小^说?。
这涉及到几百个佃户的地里的草鱼鲤鱼贩卖,并且还关系到以后大家是否愿意继续这样养鱼。
李宽明里暗里的怂恿着房玄龄他们帮忙推动水稻的种植,看的房玄龄一阵好笑。
石养最近很开心。
因为他们的人生,容不下哪怕是一年的收成损失。
碰上逢年过节的时候,卖六七文钱的也有。
这种利国利民的事情,自己还能眼睁睁的看着它消失?
这个比例,可是比地租的比例要高不少。
但是现在很多原本不吃稻米的百姓,也喜欢买几斤回家尝一尝了。这你几斤,我几斤的,需求就大了,而长安城的稻米基本都是顺着大运河从江南运过来,今年的运输量和往年差不多,可是需求却是变多了,所以价格就上涨了。”
可如果周围谁都等着别人做小白鼠,这个头又怎么开呢?
杜构生性比较保守,不过杜荷的这个建议,怎么看都没什么问题,便同意了他的方案。
要是因为种植了新的种子,到时候颗粒无收,那么农户们面对的,基本上就是家破人亡的结局,除了逃荒,几乎没有太多的选择。
“楚王殿下,你放心,推广水稻的事情,房相跟我早就与陛下商讨过了,一旦这里的稻谷产量确定了,那么这些水稻,户部将出面全部收购,用来作为水稻推广的稻种。”
秋高气爽,今天是楚王府水稻收割的日子。
“是的,依我看,我们现在还可以多招募一些帮工,把池塘周边的一些水田也重新挖掘一下,扩大池塘的面积,明年再多养一些鱼。”
这也是历史上土豆、地瓜和玉米的种植,费了很长时间才普及开来的原因。
当初李宽要求推广水稻和鱼共生的种植模式,几乎没有几个佃户是真心支持的。
怎么稻米价格就上涨了呢?
四轮马车作坊是武媚娘分管的,而这独轮车又是李宽专门安排下来的任务,她自然是很上心。
楚王府的几万亩水稻,再一次吸引了无数的眼光。
但是如果几万亩的水稻都是高产,那怎么也不能用简单的精耕细作来解释了。
……
杜构兴冲冲的从外面回来。
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
“楚王殿下,兹事体大,还需要从长再议。如今薛延陀人正在北疆作乱,要是把那里的突厥人内迁了,那么薛延陀人岂不是更加嚣张了?”
但是要是这些鱼死了,那么价格就差不多要跌一半才有人买。所以,听说西市的鱼摊周围,经常有人等着鱼贩子的木桶里面的鱼儿死去,然后好低价购买。
“楚王府家大业大,哪怕是这些鱼卖不出去,也损失的去呀。”
李世民有点搞不懂现在的情况了。
……
粮食的安全,关系着社稷稳定。
房玄龄倒也不是不支持李宽的观点,相反的,这些胡人很多都是靠不住的,一旦等到大唐内部变得虚弱,就会叛乱。
“老石,楚王府已经派人来通知了,明天开始可以收割水稻了,等着稻草割掉了,这鱼顶多还能再养个十天半月,到时候再不卖出去,估计就要掉膘了。”
“房相,苏定方和薛仁贵不是已经带着骑兵去突袭薛延陀人了吗?只要他们成功了,两三年内,薛延陀人绝对没有胆量再来犯边,而两三年后,水泥路也早就修建到朔州了,害怕他们作乱吗?”
“楚王殿下,这十万薛延陀大军,那是那么好打败的?苏定方他们只要能够震慑住夷男不继续往南就算是成功了。”
“武姑娘你放心,天黑之前,这一百多架独轮车肯定会出现在楚王府别院里头。”
戴胄想到不用几年,大唐的粮食产量说不准就能增加几成,甚至是翻一番,满脸都是笑容。
“石富家的一亩地,亩产三百四十一斤。”
“戴尚书,薛延陀人没有那么可怕,我相信苏定方和薛仁贵可以给他们一个难忘的教训的。”
别看朝中很多大臣都是支持派遣几千精锐骑兵前往抵抗薛延陀人,但是谁也没有指望他们能够真正的打败薛延陀人。
而杜荷常年出没在各个酒肆之中,对这个情况还是比较了解的,难得的英明了一把,让家族大力扩大了池塘里面养殖的各种鱼类。
“现在已经制作了一百多架了,这个独轮车制作起来不难,也就是那个什么输气机构稍微麻烦一点,即使如此,我们明天也可以完成三百架独轮车的制作,后天还可以再做两百架。”
“陛下,西市的稻米,这几天价格上涨了一成。”
虽然石养一年也去不了几次西市,但是对于西市的鱼价倒也有几分了解。
而遍观华夏历史,有哪个王朝是毁在南方蛮夷手中的?
钱挣不到什么,却是惹来一身骚。
“这个……”戴胄看了看房玄龄,没有回答李宽的问题。
“已经制作多少架了?”
李忠知道李世民很关心粮价变动,所以也是好好的做了一番功课。
对于许多农户来说,他们宁愿种植自己熟悉的种植,也不愿意种朝廷推广的所谓的“高产”种子。
“石养家的一亩地,亩产三百五十二斤。”
杜构松了口气,这两年,杜家的收入情况不容乐观,特别是当初囤积精钢巨亏了一把,缓了好一阵才缓过来。
石富如今也是喜悦并头疼着。
“楚王殿下,这种事情,我哪里敢骗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