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上去还行,用黄金制作一个米尺,倒也是个好选择。”眼看着李宽开启了说话模式,李世民明智的选择了妥协。

李世民的这个观点,基本上是代表了所有人的观点。

李宽露出一副人畜无害的表情,一副我很意外的样子。

而一旦找了,往往都不会是小事。

李宽:……

“朕做的还是不够,宽儿你这话有点过啦。”

“王爷,书院里已经根据这个米尺标准,制作了各种一米的尺子,随时可以下发给各个作坊,并对外推广。”

虽然许敬宗和李谚当时都不理解为什么李宽这么给米下定义,不过还是基本上按照这个标准来制作的米尺。

紧接着,李宽在看了一圈重量、容量等测量工具的实物,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改善意见。

没有光谱,也没有激光,现在根本就不可能跟后世一样准确的定义一米。

“这个你自己去找玄龄沟通吧。”

李世民很认真的听着李宽在解释,“你这个话,朕倒是理解了,但是用得着这么兴师动众,让朝廷发布正式的律令吗?”

“左右不过是一帮蛮子,走了就走了吧。”

“完全用得着!陛下,随着长安城内外越来越多的作坊建设了起来,这计量单位的标准化就变得越来越重要。如果计量单位不统一,各家的作坊生产出来的同类东西,就很难做到一模一样;如果计量单位不统一,缺斤少两的现象就很难避免;如果计量单位不统一,那么大唐的各种工艺技术的发展就会收到严重的限制和传承的障碍;如果……”

“什么问题?这几把百年来不都是好好的吗?”

不过,李世民是谁啊?

当然,别认为下九流的匠人是否同意这个观点,是没有人在乎的。

李宽虽然用过游标卡尺,但是对于它的测量原理已经忘得差不多了,只能简单的给李谚他们一些提醒,看看他们什么时候能够把游标卡尺给搞出来。

李世民心情很不错,主动的询问起了李宽具体的细节。

李宽当初解释米的长度的时候,大概形容了一下说自己就是一米七五左右。

那样的话,测量精度就至少可以提高一个单位等级,意味就非常重大了。

李世民说到“不小心”三个字的时候,发音明显变重了很多,搞得李宽以为他是不是已经掌握了什么证据。

李谚倒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把自己没有做好的地方也说出来了。

李世民虽然知道楚王府的马车作坊生产速度很快,但是并没有见识过流水线生产的方式。

“多谢陛下!微臣建议先从户部和工部开始推广这个计量单位。”

“陛下,微臣府上的马车作坊,现在是把每一个构件都安排专门的若干个匠人制作,无比确保制作出来的构件尺寸都是一模一样的。而组装的时候,也都是由专门的人去组装,速度很快。一旦某个构件坏掉了,直接从库房里领取一个一样的换上去就可以了,省时省力。”

一直以来,李宽都是属于那种无事不登三宝殿的,主动找李世民的次数非常少。

“宽儿,你今天来找朕,就为了这些事?”

“这不是很正常的吗?你不单独制作构件,怎么维修啊?”

“这一点,长安城里购买了四轮马车的车夫应该是体会最深的,只要马车坏了,拉回奔驰马车行,不用半个时辰就能维修好,价格还很便宜。这就是统一了尺寸的好处。”

大唐的计量单位,不管是长度还是重量,都有点乱,并且缺少一套天下公认的标准,搞得李宽很不习惯。

“现在的计量单位太随意了,不够严谨,并且各地的标准不完全一致,这就是最大的问题。微臣举个例子,就拿长安城里的四轮马车来说,陛下想必也是有所了解的,那是儿臣府上的作坊生产的。”

“而要统一尺寸,最关键的就是要统一计量的工具,要不然,同样是一尺长的构件,不同的人做出来的就不一样,那就没有替换性了。”

许敬宗办事还是很靠谱的,已经把李宽想要做的事情都给提前搞定了。

至于各个单位的标准,比如一米到底多长,一千克到底多重,他就交给了格物学院的学员了。

老李?你的笑容已经出卖了你的真实想法啦。

李世民看到李宽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模样,心中也有点不大确定那事是不是他做的了。

不过,此时的吐蕃国,李世民还没有怎么放在眼里。

在他看来,有这个精力,还不如多关心一些薛延陀和高句丽的事情呢。

“陛下说的是,走了就走了吧。”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