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8章 推广南洋水稻
夏天的草原,蚊虫非常的多。
黄河周边的草原,是最肥沃的草原。
自从贞观四年李靖带领大军灭掉了东突厥之后,薛延陀在真珠可汗夷男的带领下,接管了大部分东突厥的地盘。
而东突厥原来的人马,基本上都南迁到了黄河以南,作为大唐边疆的屏障。
这个策略,要是放在后世,肯定是很被人诟病的。
不过,结合当时的情况来看,倒也不能算是失败。
整体来说,贞观一朝,投降后的东突厥贵族还是比较听话的,对大唐也算比较忠心,基本上起到了边疆的屏障作用。
拔灼自然也是很清楚这个情况的,所以才会每一场战事都要争夺。
无错>版#本在6`9书吧读(!}6^9书吧首.发?本=小^说?。
所以戴胄也好,房玄龄也好,大家的表现都还比较正常。
这些稻谷虽然看上去还不错,但是没有真正收割之前,谁也搞不清楚产量到底如何。
实在是粮食太重要了,而这个年代的粮食产量又实在是太低了。
原来,自从去年大唐采取了“推恩令”的手法之后,夷男对薛延陀的控制力大为下降。
换句话说,如果曳莽打下了这个三千多人的部落,那么最终的结果很可能就是他得到了一批牛羊和俘虏,实力上了一个新的小台阶。
“区区一个三千人的部落,就不劳动大哥你出手了,小弟来搞定就行。”
为了避免局势进一步的恶化,他果断的挑起了薛延陀和东突厥的矛盾。
刚刚戴胄没有太留意单称柫里面的打谷情况,如今突然听到已经有一百五十多斤了,觉得是不是自己听错了。
王玄策的脸上满是笑容。
李宽和戴胄的反映完全不同。
要知道后世的襄阳也是全国的重要产粮之地来着。
江南水网密布,气温也比关中要暖和,最关键的是那一块区域能很轻易的跟大运河相连接,将当地出产的粮食运输到全国各地。
“那属下就安排人手明天收割了,需要邀请户部的戴尚书一起过来看一看吗?”
当然,李宽选择山南道,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这里距离长安城非常近,几乎是适合种植水稻的地方,山南道是离长安最近的。
“对啊,要是关中道都种上了水稻,那么明年的粮食产量就能翻一番,农户们再也不用担心饿肚子了。”
“温相,这早稻田因为要种植两季,插秧的比较早,那时鱼苗还没有准备好,倒是没有养鱼。不过旁边的中稻地里却是放了不少鱼,估摸着一只草鱼也已经有了一斤左右了。”
但是,这一次,夷男却是忍不住在夏天就出兵了。
“咳咳!”
像是后世比较优质的水稻,单单稻穗就长度可以达到十五厘米,甚至更长,并且粒粒饱满,亩产轻松达到千斤。
这么一想,袁院士还真是大功臣!
虽然还不确定是不是真的还能成功的再种植一季,不过房玄龄已经有点惊讶了。
和水稻,是今年李宽最关心的两种作物。
可惜在大唐的时候,发展的还很缓慢。
这产量,绝对是连后世的一半都不到,撑死了就亩产两三百斤稻谷吧。
大唐的水稻,哪怕是南洋的稻种,跟后世的杂交水稻还是没法比的。
不过,考虑到楚王府怪事多,他们倒是都在第二天下朝后来到了楚王府别院。
在渭水旁边,有几百亩水田显得格外的扎眼。
对于薛延陀来说,哪个部落攻打下来的地盘,里面的东西大部分都是归这个部落所有的。
而鄂州可就是现在的武昌了,也是属于适合发展农业的好地方。
戴胄激动的不断的捋着自己白的胡子。
“戴尚书,从稻谷的收割到打谷,都是在大家的眼皮子底下进行的。你就是不相信我们说的话,也应该相信你的眼睛吧?”
李宽不以为意的说:“早稻早稻,要是不能早熟,那就会耽误晚稻的种植了。”“楚王殿下,听说你这水稻田里还养了不少的鱼?”
“可汗,前面就是东突厥一个三千多人的大部落所在地,就让孩儿带兵给他们一点颜色看看吧。”
李宽在大唐还是第一次看到水稻,但是作为农村长大的娃,对水稻的情况还是比较了解的。
“嗯,也给房相和温相送一张帖子过去,看他们是否感兴趣。”
“王爷,一百五十多斤了。”
“楚王殿下,这水稻也不是什么稀罕庄稼,江南道有许多人种植,为何我从来没有听说过产量有这么高的呢?”
不管是哪一种,对大唐来说,意义都非常重大。
等到山南道这里的水稻种植发展起来之后,继续往南就到了江南道的鄂州(不得不吐槽,大唐的江南道实在是太大了,江苏、浙江、福建、湖南、湖北、安徽这些省份的全部或者一部分都是属于江南道,难怪后面唐玄宗要把它拆分成江南西道和江南东道)。
缺少农药和化肥的情况下,亩产千斤的水稻基本上就想都不要想了。
“听说观狮山书院的农学院里头,各个生员天天在暖棚和地里面研究怎么改善种子,莫非真的种子变化了,产量就会有这么大的提高?”
刚才过来的路上,也路过了一大片一季稻的种植地,那些稻苗长得非常壮实,怎么看都不像是产量会比这个更差的样子。
……
“嗯?”
所以不管是房玄龄问什么,只要和它们有关的,李宽基本上都能回答。
楚王府种了很多水稻,这不是什么新闻,长安城随便哪个人都听说过。
“再收割一亩,如果产量还是这么多的话,我觉得不用再等秋收了,现在就可以考虑明年如何推广水稻种植了。”
因为气候的原因,李宽并没有大量的让人在水田里种植双季稻,只是安排了几百亩用来试种。
宋朝的时候会有这个说法,足以说明苏州和常州地区的粮食发展潜力巨大。
“王爷,这南洋来的稻谷,果然很不一般啊,居然这么早就成熟了。”
要不然,长安城周边,还真不是双季稻的最佳种植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