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 振聋发聩
大明宫中,李世民这几天都在不断的和房玄龄等人商讨着和吐蕃国相关的事情,而禄东赞也如愿以偿的见到了两次李世民。
眼看着自己的目的似乎很快就要达到了,禄东赞原本忐忑的心,开始慢慢安定下来。
不过,李宽注定不会让他如愿的了。
“宽儿,你今天怎么突然来找朕了?”
李世民听到李宽求见的时候,虽然还在跟房玄龄和温彦博说着事,不过还是让人把李宽带到了宣政殿。
从这几年的情况来看,李宽没事都是躲李世民躲的远远的,绝对不会主动找上门。
如今既然主动求见,十有八九是有什么情况。
“契约?温相,国与国之间,要是单靠契约就管用,哪来的那么多战事啊,早就天下太平了啊!”
无错>版#本在6`9书吧读(!}6^9书吧首.发?本=小^说?。
虽然远在战国时期就有张仪和苏秦这样有名的使臣,不过准确讲一个国家的外交情况用一句话给表达出来,李世民也好,房玄龄也好,都是第一次听到。
如今看来,岂不是……
宣政殿中陷入了短暂的沉默之后,房玄龄有点不大自信的问道。
“哦,大汉当时面临的什么局面啊?”
“没错,匈奴当初虽然兵峰强盛,但是物资其实比较紧缺,境内也没有什么手工业,所以我要是匈奴单于,我会同意和亲,让大汉送一堆各种物资和匠人作为和亲的陪嫁之物。”
李世民:???
温彦博和房玄龄面面相觑,最终温彦博还是忍不住问:“楚王殿下这样,岂不是言而无信?和亲之时,双方可是有契约的?”
李宽的这话说完,宣政殿中再次陷入了沉寂。
当初自己也是和东突厥有过盟约的,如今东突厥都哪去了?
大明为何虽然有许多问题,但是仍然是大家最喜欢的一个朝代?
李世民重复了一遍李宽口中之词,面色慢慢的变得激动起来。
“房相,我还是以大汉时期的情况来举例。如果你是匈奴的单于……”
李世民第一次听到这个名词,忍不住反问了一下。
但是结合刚才的分析,很明显汉初的和亲对大汉是有好处的,反而给匈奴的没落埋下了伏笔。
这就跟李治那天的表现一样,大家都没有当回事。
就因为人家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啊。
但是,如果回答支持的话,那又显得有点……
说了这么久,李宽总算是开始露出了自己的真实目的。
而他说的话,基本上也代表了长安城里绝大多数人的观点。
这三个人,虽然是番邦蛮子,但是却是精通汉学,那桑布扎甚至还在国子监和孔颖达等一帮人好好的讨教了一番四书五经的内容,不免让人刮目相看。
当然,这也跟吐蕃国与大唐紧密接壤,大家对它的理解比海外其他国家要多一些有关系。
可是,如今这么有理有据的一番分析,再同意和亲就……
“汉家庶事草创,加四夷侵凌,汉武帝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
李世民的一番话,倒是很好的总结了汉武帝当时面临的局面,不贵都是名垂千古的帝王。
“玄龄,你让他说,朕倒是想要看看他能说出个什么一二三出来。”李世民觉得李宽欺骗了自己的感情,刚开始他还以为李宽是支持和亲的,没想到绕了一圈,原来是反对的。
“没错,但是到了汉武帝时期,经过了几代帝王的努力,经济民生全面恢复,诸侯之害已经基本消除,同时在外交上通过联合月氏等国共抗匈奴,大汉已经没有必要再对匈奴忍气吞声了。”
李宽现在说话已经越来越讲究技巧,不跟魏征一样头铁的硬来。
李宽的这个问题,看起来很简单。
“楚王殿下,这吐蕃国远离长安,地处高原,物产贫瘠,我大唐如果和吐蕃陷入连年的战事之中,不仅突然耗费国力,还得不到任何好处,这才是这些天来,大家倾向于同于吐蕃使臣求亲的要求。”
“吐蕃国?”
除了那些武将,没有几个人是真的希望战争不断的。
“陛下,对吐蕃国有利,这是毋庸置疑的了,要不然他们也不会多次派出使臣要求迎娶我大唐公主。但是对于大唐来说,短时间却是看不到害处,毕竟确实让边疆更加安稳了,战事变少了,可长期来看,一个地域辽阔,君臣相得益彰,国力不断增加的吐蕃国,一定会给大唐带来无穷的危害。”
“你赞同汉朝前期的和亲,言外之意就是不赞同后期的和亲咯?”
“楚王殿下,你说你会同意?我没有听错吧?”
李世民:“按照你这么说,和亲也算是当时大汉的外交政策了?”
看到李世民他们还在犹豫,李宽再一次的加了一把火。
“陛下,微臣是为吐蕃国使臣的事情而来。”
房玄龄看到李世民和李宽的对话已经开始碰出火,连忙站出来解释、缓和了一下气氛。
虽然李世民本来只是想找一个宗室女册封为公主下嫁给吐蕃的,但是如果吐蕃在此之前就已经跟泥婆罗和亲了,自己再同意,似乎就确实好像是中了他的计谋一样。
李宽这话一说完,李世民和房玄龄等人的脸色立马不好了。
“陛下,要说和亲,大汉时期的和亲应该是大家最耳熟能详的,结合当时大汉面临的局面,属下是支持和亲的。”
“朕知道你的意思了,你先退下吧!”
“说的不错,当年勾践卧薪尝胆,也是类似的做法。”李世民忍不住发出了赞同的声音,觉得李宽今天的表现倒是不错。
要是李宽一上来就在那里为了反对而反对,自然是谁也不会重视他的意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