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是有飞剪船,有指南针,有海图,风险一样远远高于后世。“王爷,这些稻谷,我没有看出有什么不一般的呀?它不一般在哪里了?”
一旁的王玄策试探着问道。
门子一声吩咐之后,立马上前迎接两位大佬。
“王爷!王爷!”
“王爷,幸不辱命!”
“怎么可能,哪有那么好的事情!”
在后世,除了小麦和水稻,其他的都被称为杂粮,充分体现出了这两种粮食的重要性。
王玄策两眼放光,激动的手都有点发抖了。
尉迟环想了想自己在林邑集市里面收购稻谷的时候的场景,那些林邑人要乐坏了,从来没有看到有人这么大量购买稻谷的,几乎就是把整条街所有库存的稻谷都买光了。
王玄策不可置信的看着李宽。
可是,一旦玻璃的技术扩散开来了,玻璃镜子也好,各种所谓的水晶工艺品也好,价格肯定要大幅下跌。
“王爷你放心,你都说了是稻谷,我们自然买的都是稻谷了。只是一路运输过来,船只比较潮湿,有没有坏掉一些就不好说了。”
“你们运回来的是稻谷,不是稻米吧?”
“大茴香?”
粟米也好,小麦也好,水稻也好,不是都是一年一熟的吗?
最关键的是,和桂皮和肉蔻是主要起到去处腥味的作用不同,大茴香有一个很大的功能,就是遮掩或者去处肉类的不新鲜感。
当然,健康不健康的,就另当别论了。
至少,在大唐也好,在草原也好,大茴香应该是很有市场的。
李宽赶紧再确认了一下。
李宽眼前一亮,这也是个好东西啊。
不过,片刻之后,他们又都露出了困惑的表情。
最主要的不同就是粟米此时仍然占据着最主要的地位,而到了后世,基本上已经边缘化了。
“那要是我们大唐全部都改种水稻,岂不是粮食产量可以翻几番?”
……
把这么重要的种子从南洋带回长安城。
“那你有没有发现,南洋的米价是不是比大唐要便宜很多?”
程静雯亲眼见证了菘菜给大唐带来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是自己夫君带来的,心里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
楚王府别院的菜地里头,李宽正带着小玉米观看下人们收割今年的菘菜。
所以当东海渔业再次下南洋的时候,李宽立马就要去带回大量的稻谷回来。
李宽可不想跟推广菘菜一样,在暖棚里育种个好几年。
这帮吃货,整天就知道吃吃吃。
菘菜的收割,李宽也没心情理会了,赶紧抱起小玉米坐上了旁边上路上的马车。
“当然,要不然我怎么会专门浪费宝贵的运力来装载稻谷呢?”
这个家伙,之前怎么没有发现他那么能说呢?
……
在大唐,普通的农田,一亩地的产量也就只有一石左右,很好的良田才有可能解决两石。
好不容易有机会抱怨,尉迟环自然也是跟李宽大吐苦水。
大堂之中一时陷入了寂静。
“王爷,林邑国的水稻,莫非产量比我们要大很多?”
现在看来,当初李宽说的喜欢女儿,还真是没有说谎。
李宽这么一解释,王玄策他们倒是理解了。
反正现在运输回来的稻谷,哪个地方的都有,真要去辨别,一时半刻也没人区分的开来。
真要是这样,自己就要青史留名了吧?
“玄策你说对了一小半。林邑也好,占城也好,他们的水稻产量着实比我们的要高一些,但是顶多也就高了几成。”
“一……一年三熟?”
尉迟环难得的文绉绉的来了一句。
李宽想到南洋周边那些国家,要说地理位置,还真是不错。
看到李宽似乎很紧张的样子,尉迟环感受到了一股不一样的氛围。
王玄策脸上露出了激动的神色。
这年代的出海,那是真的在拿生命冒险。
“王爷,这一次我们船队大获而归,不仅有胡椒、桂皮和肉蔻,还比上次多了不少大茴香。”
可哪怕是普通农民种植的杂交水稻,亩产突破一千斤也是一点问题都没有。
房遗爱像是小孩子向家长邀功一样的述说着此行的收货。
就连尉迟环和房遗爱,内心也是一片激动。
听房遗爱说了半天都是香料岛的事情,李宽不由得有点担心,他们不会是觉得稻谷价值太低,都把船上的空间用来装香料了吧?
莫非是跟这些稻谷有关?
这一石,大概就相当于现在的一百二十斤。
尉迟环仔细的回想了一下船舱里的稻谷,想不出和自己在长安城中见到的有什么不一样。
说南洋水稻产量高的是你,说人家水稻可以二熟甚至三熟的也是你。
“对啊,是不是林邑的水稻产量比较大啊?”
对于这个时候的大唐来说,直接种植个几万亩水稻,看看那一类型的种子产量最高,就按照哪个来推广就行。
没等李宽想太多,远处就有下人飞奔而来。
有句话叫做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哈哈,尉迟兄,遗爱,你们回来啦!”
除了香料带来的财富之外,他更期待从南洋而来的稻谷。
“王爷,即使如此,也完全值得大力推广啊。”
“怎么可能,那些人懒得跟猴子一样,整天游手好闲的模样。”
“那你们有想过是为什么吗?总不可能是林邑人比我们大唐百姓还要勤劳吧?”
也难怪王玄策这么快就往水稻产量方面想了。
等明年水稻的产量出来了,再去谈水稻的推广才有意义。
毕竟,在这个有饭吃就是压到一切的年代,哪怕是李世民也不敢随意下旨大规模的推广一种粮食。
这要是出了什么意外,那些农夫是真的会揭竿而起的。
人一旦没有饭吃,那是什么事都干的出来的。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