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坚愣了一下,依稀记得此人似是卢尚书的学生,怎会落到一小小伍长都不是的境地。
颇感震惊的孙坚倒也没继续深问,相反,越是这般地位低下的人,越容易被一些所谓的高官厚禄所吸引。孙坚大手一挥,毫不介意道:“那也无妨,若几人愿意归帐,坚便在中郎将面前多替几位美言几句,虽说不至于当上屯长级别的长官,但什长还是没什么问题的。”
孙坚已经打算将刘备几人招揽。
他看得出来,如今被这张角搅和,这大汉的格局已经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正如那些高高在上的富商士绅一般,面对黄巾肆虐时,根本没有丝毫办法,只能任由宰割,甚至就连汉军都打算在其中分一杯羹,足矣看得出来,在这个时期,唯有手中的拳头才是硬道理。
出身江东的孙坚天生就有一种危机感,迫使着他无时无刻不在为江东子弟考虑。
而只有拳头足够大,所拥有的话语权才会更大。
董卓此前也不过只是一郡太守,虽说已经是大汉外放的郡县最高级别的长官,但在平时,太守所能拥有的权利仅仅只能辐射到其所管辖的范围,再远也就鞭长莫及了。
虽然不知道董卓是被刘宏看中了那一点,面对着屡战屡败的董卓,其升官的速度却要比起勤勤恳恳的孙坚要快出无数倍。
而为了弄清楚其中的缘由,孙坚可以说是没少耗费精力。
终于,让他打探到了一些蛛丝马迹。
刚才董卓信誓旦旦的说,那卢尚书与宦官勾结,为了谋求自身利益,甚至不惜舍弃积攒已久的名声,但实际上,董卓与宦官之间的勾结却是多的令人发指。
单说凭借着董卓在并州所犯下的那些错,便是斩首个数十次都不为过。
明明与羌胡等边塞异族之间的关系还算不错,就连异族首领都亲自登门拜访的董卓,却在面对羌人叛乱时,每战必败,却又硬着头皮迎难而上。
可以说,这些战事放在任何一个人头上,刘宏恨不得将其千刀万剐,更何况会将其进行升职加薪的决定。
所谓的并州刺史,实际上不单单是在时任三公的司徒袁隗的支持下,更是在朝中十常侍的刻意引导下,这才得以凭借着屡战屡败的能力出任。
这样的能力放眼整个大汉,除了何进这样的外戚可以相提并论外,基本上是找不出第二个人的。
董卓也由此彻底开始了在并州的改造计划。
一边在与羌胡人的作战中故意失败,以此来博取羌胡人的绝对支持,另一方面,又尽可能的将自身所得的赏赐,依次分发给下面的将士们笼络人心,然后再将自己的小金库拿出来,送到雒阳十常侍手中。
可以说,在董卓这一连串的操作下来,整个并州几乎已经快要成为他董卓的一言堂,哪怕是刘宏所派遣的并州官吏,在来到并州时,都必须要遵从董卓的调遣。
有了十常侍的支持,董卓这才肆无忌惮的开始做些想要的事。
譬如,栽赃陷害一向与宦官们不对付的卢植,反正此事传扬出去,对自己百利而无一害。
既可以让那些朝中宦官们看到自己的诚意,另一方面又可以积极调动士人们的情绪,无论卢植是否与宦官勾结,他董卓却是站在了制高点上。
当这些消息被孙坚知道后,他就清楚的认识到了一件事。
未来,乱天下者,必将是这董卓也。
以他在并州的所作所为,若说他没有一些非分之想,孙坚打死都不相信。
与卫尉袁绍相比,董卓做的那些事完全成了反面教材。
董卓的屡战屡败,到了袁绍这头,却又成了屡战屡胜,甚至在面对鲜卑大部队时,还能凭借着数倍的兵力差距打了一次又一次的大胜仗。
别看现在的袁绍不动声色,就连为人处世间,都是尽可能的保持低调,但他在军中的威望却早已经成为了无可替代的存在。
以至于,当这次针对冀州黄巾的计划启动时,汉军将士得知卫尉并未参与其中,绝大部分的将士们都表现出了不解,疑惑。
就连一向自恃高人一等的袁术,都觉得十分古怪。
放着这么好的人才不用,转而去让那袁绍守着京师,纯属大材小用。
袁术暂时还不明白,袁绍如今的声望已经对刘宏造成了什么样的困扰,以至于刘宏宁愿将其困在京师,也绝对不能再让他外出建功立业了。
当刘宏收到来自辽东的消息时,心里的巨石也算是平稳落地了。
他当然不知道,实际上从辽东送来的信件中,早就被荀攸,许攸等人狸猫换太子,加上早有计划好的,尽可能的使辽东将士表现出一种安稳平和的态势,以此来迷惑新任度辽将军羊续。
很明显,这个计策的实施可以说是手到擒来,以至于刘宏对这信中的内容都么有多少怀疑。
甚至破天荒的将袁绍唤来,将那内容交与他一看。
袁绍当然明白这其中的猫腻,这也是他离开辽东时早已设下好的,若不然,以刘宏的秉性,不好好的彻查一番那近乎大汉十分之一力量的辽东铁骑,那才是灭顶之灾。
为此,刘宏还特意让时任宗正的刘焉与袁绍多多接触。
刘焉何许人也,乃刘宏的绝对核心,可以说,少了谁都行,但唯独不能少了刘焉。
在后方有刘焉为他出谋划策,刘宏这才敢放心大胆的进行一系列的决策,甚至于刘焉的言行举止,或多或少的都在影响着刘宏。
当袁绍拿着刘宏所下达的诏令果真前去接触这位大汉宗室,未来的益州牧,开启州牧制度的第一人,甚至严格意义上来说,刘焉才是真正的开启汉朝末年诸侯割据的罪魁祸首。
初来乍到的袁绍表现的很是恭敬,在面对刘焉时,袁绍将自己的姿态放得很低。
刘焉也颇为意外,身为宗室的他,其实是不能与朝中公卿接触太多了。
他了解了太多关于这方面的惨案,为此他一心钻研在宗室中,便是三公等一众高官权贵想要与其见上一面时,刘焉都会义正言辞的表达出拒绝的意见。
唯独袁绍。
他是持着皇帝旨意前来。
刘焉也不由得放下心底的戒备,与袁绍进行了一次促膝长谈。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