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7.第428章 狼烟起
第428章 狼烟起
雁门郡。
重山叠嶂之间,蜿蜒盘旋的长城宛如游龙,低伏于地。
时不时有惊鸿掠过碧蓝而又澄澈的天空,留下一道黑色的剪影。
烽燧台上,四名值守的士卒,正闲散地靠坐在城垛边上,有一搭没一搭地瞎扯。
“老刘,你这是可是国姓,真和当今皇族没有关系啊?”一名面色黝黑的汉子出言调侃。
身形精瘦,眼中带有几分狡黠的兵士回应道:“嘿,菰子你这话说得,我若真能和长安城里坐着的天子扯上关系,你现在能坐着和我聊天?早八百米外见我就得跪着了。”
“哈哈哈哈,说得也是。”那位名叫菰子的黝黑汉子挠了挠头,“不过我看伱要真靠着什么关系封王,多半就和那刘端一样,过不了多久就得犯事,接着被贬黜,到时候和我就也没啥两样了。”
那老刘则是撇了撇嘴,“你真以为当了诸侯的那些皇亲国戚,有那么容易被贬黜?
只要不像荆国那样谋逆造反,一般都能安安稳稳地享受荣华富贵几十年。”
这话确实有几分道理。
大汉从建国以来,分封出去的诸侯王也有两位数,百姓印象中,真正被除国的那几位,比如姬余、刘濞等人,都是犯下了谋反的罪行。
至于刘交被废,则是与当年的“刺陈案”有关。
只是除了少数知情者外,这段历史真相一直被封存,故而在民间,刘交声名不显,哪怕编排荒唐的野史,都很少提到他的名字。
“按你说的这个道理,刘端也没起兵造反,咋就被下诏除国,贬为庶人了?”此时此刻,边上横插进来一道声音,说话之人虽是闲谈,但语调颇为严肃。
这人正是他们这支小队的伍长,而听到他的问话,老刘下意识将背挺直三分,尴尬笑道:“赵伍长,这不是有陈学长出面,要是没有阳夏陈氏施加影响力,我听说窦太后真就打算息事宁人,把那刘端继续保在王位之上。”
“呵呵,我倒是觉得他是多行不义必自毙。”赵伍长哼了一声,“哪怕没有维新侯,那也会有其他人出面,把他弹劾下来。”
赵伍长今岁二十又四,代国人。
他正好出生在大汉蓬勃发展的时期,日子乃是肉眼可见得一天天地变得好过。
至于在家中温饱不愁的他,为何选择参军,是因为前些年匈奴犯边,劫掠到了他家乡那一带,见了那些惨状,心中自然对匈奴生起仇恨。
故而这位对朝廷和国家发自内心产生认可的赵伍长,毅然主动从军。
“是是是。”老刘明面点头认可,没有进行反驳,但暗暗翻了个白眼,内心却并未多么信服。
他和赵伍长的生平经历天差地别。
身为齐地人,亲眼见证过当年的七国之乱,不少亲人丧命于战火之中,族中良田皆坏,一下子从原本的乡里富庶人家,跌落至贫寒阶层。
后来征兵戍边,家里没有余粮去请人代服兵役,于是他便从军而行,迄今已有十余载。
原本他靠着资历,已经成了伍长,只不过某次喝酒闹事,导致他遭了军法,又成了一名大头兵。
见着气氛有些僵硬,菰子打圆场道:“嗐,那些大人物的事情,和我们又有什么关系,来,老刘你把自己年轻时候的风流韵事再说来听听,上次你喝醉的时候,说你当年可是爬墙翻到隔壁王寡妇……”
“咳咳,打住!”老刘顿时老脸一红,“我说了这话?”
菰子确信地点了点头,“说了,不信的话,你问秀才。”
老刘脖子略有些僵硬地缓缓朝一旁偏移,生涩地问道:“我……我应该没说这话吧?”
“我若没记错,刘兄应该说了的。”秀才抿嘴笑了笑。
他是几人中唯一识得文字的,没有参与进刚刚闲谈。
当然,他的举动并不显得突,毕竟平日里亦是这副闷葫芦的模样,嘴里常自顾自地念叨着一些晦涩的语句。
老刘面色一黑,瞪向菰子,“喝多了说的胡话,做不得数。”
“我看你倒像是酒后吐真言。”菰子咧嘴笑道。
赵伍长插了一句,“老刘,我看菰子他是妒忌了,要知道他可没阅过女人,雏儿一个。”
他这是用严肃的声音,说着最不正经的话。
此言一出,连边上正眺望远方的秀才都噗呲笑出声来。
老刘闻言先是一愣,接着反应过来,歪着脑袋看向菰子,“哟呵,你小子不会真嫉妒了吧?”
接着他右手搭上菰子的肩,接着一勾,“菰子啊,你真想听听,来来来,你刘兄来给你给仔细说道说道。”
“滚滚滚。”菰子把肩膀上的手一拍,再往上扯开,骂骂咧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