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非陛下是在试探自己?

其实并不是让我出任丞相,而是想让我举荐合适丞相的人选?

赵绾这么一想,愈发觉得自己的猜测很有可能。

要知道自己现在出任御史大夫,就已经勉勉强强,要是换到丞相的位置上去,岂不是贻笑大方,丢脸丢到家了吗?

连我都清楚这点,陛下怎么会不知道呢?

所以现在陛下并不是想让自己出任丞相,而是想要自己推辞几句,再推举适合丞相的人选。

如此一想,赵绾觉得全都说得通了。

而且根据刘彻刚才的言语,他好像还能分析出点门道。

陛下和自己说“非侯不能任相”,莫非是在暗示他看中的人选?

原本公孙弘觉得陈伯玉就是丞相的最佳人选,可身上已经有了侯位,大概是陛下觉得他年岁较轻,担任丞相,难以服众,所以想选个有威望的人吧。

而朝堂之上,身无爵位却名望不菲者,又有谁呢?

想了想,赵绾开口道:“禀陛下,臣觉得自己实在有限,何况朝中有不少人比臣更适合这个位置。

陈太学素有革新之志,做事井井有条,而且有胆气、有见底。

王郎中从陛下继位以来,兢兢业业,哪怕细微的错误都没有犯过,适合担任重任。

还有刘宗正,有智谋,且身为皇室宗亲,这些年脱颖而出,比臣更加优秀。”

觉得自己猜中了刘彻的想法后,他一连是举荐了三位朝臣。

陈洛虽然年轻,但能力是一等一的强。

王臧与自己乃是刘彻第一批重用的臣子,则属于嫡系中的嫡系,刘彻手下最亲信的臣子。

至于刘德,属于新冒头的宗室,办事妥帖,得到了刘彻的重视。

因此想要选出合适的丞相,赵绾觉得就在这几人之中了。

听完这番话后,刘彻叹了口气,似乎有些失望。

他摇了摇头说,“维新侯确实不错的人选,不过太学现在尚处于草创阶段,离不开他的存在。

至于王郎中,办事稳妥,但缺乏进取之心,放在现在的位置上,是最为合适的。

至于刘宗正嘛,他有奇谋,有急智,只是眼光不算长远,还需要多多历练。

这些人在朕眼里,都不是担任丞相的好人选,比不上赵绾你啊。”

听着刘彻一个一个地挑问题,指出毛病,赵绾就意识到了刘彻心目中另有中意的臣子。

直到那句“都不是担任丞相的好人选”出口,他就知道反转来了。

没成想刘彻接下来的那句话,居然又拐回了自己身上。

这顿时让赵绾神色茫然。

陛下这是什么意思?

莫非是听我推荐的人选不满意,要让我再推荐几个?

不怪赵绾会这么想,毕竟他是真没有过想担任丞相的心思。

自己现在老老实实当个御史大夫,作为副职,工作基本都有丞相兜底,如果换作让自己担任丞相,压力倍增。

于是赵绾深吸一口气,“陛下,臣自觉非丞相之才,若是出任丞相,恐怕会有很多地方无法做好,那就是失职了。”

虽然没能弄明白刘彻的根本目的,但赵绾还是遵循本心,选择拒绝。

见赵绾拒绝,刘彻反倒更想让他担任丞相这个位置。

“朕觉得伱合适,难不成你是在质疑朕的眼光吗?”

他并非想要找一个完美的丞相来辅佐。

恰恰相反。

自己更需要坐在丞相这个位置上的人,不多碍事。

毕竟丞相对于皇权有着制约作用,刘彻下的政令如果与丞相的政见不相吻合,那么两人产生矛盾,这对刘彻推行自己的政策来说,就是一种阻碍。

而赵绾最符合刘彻的要求。

首先,他乃是由自己提拔上来的官员,支持革新变法,不用担心理念上存在冲突。

其次,赵绾的能力还算不错,丞相位置上总不可能真放个瓶摆着,他担任御史大夫这些年,虽然没有立过什么大功,但也未犯下什么大错,处理日常事务,还是没有问题的。

最后,那就是自己破格提拔赵绾,实际上是让他在丞相这个位置上更加好掌控,凭借皇权得来的位置,那么就得依附着皇权,来确保自己的位置不会失去。

刘彻把话说到这个份上,不容赵绾明白这是不让自己拒绝。

于是他郑重道:“臣承蒙陛下青睐,若是要任丞相之职,必然竭尽所能,不负陛下之期待。”

有时候没有别的路可以给自己选的时候,哪怕心有畏缩之意,亦只能选择向前。

“朕相信你可以的。”刘彻嘴角微微上扬,冲着赵绾点了点头。

……

离开宫城之后,赵绾踌躇不已。

他坐在马车之上,只觉得整个后背不断冒出冷汗。

德不配位,必有殃灾。

赵绾扪心自问,自己是绝对没有担任丞相的能力与资格。

但现在陛下想要把他强压到这个位置上,那他要是选择拒绝,反倒像是不知好歹。

丞相的地位仅在一人之下,任凭让谁来看,都会觉得自己是在矫情,是在不知好歹吧。

赵绾猛然抬头,向车夫吩咐道:“改道,我要去维新侯府。”

“唯。”驭者应声。

赵绾的想法很简单。

自己现在茫然不知所措,找人商议,无疑是个好的解决方式。

换成一般人的话,必然理解不了自己的担忧,但是维新侯的话,肯定能够看得出来,自己的忧虑从何而来。

有人和自己商量,那么或许可以多出一些看待问题的角度,哪怕最终选择接受出任丞相,那也能避开其中的一些陷阱与漏洞,不至于栽到坑里。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都市言情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