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9.第421章 朝会开始,刘彻表态
毕竟之前自己要不缩在大殿的边角,要不就是站在阶上,发不出自己的声音。而他现在正趁着刘彻尚未前来的空当,争分夺秒地进行思考。
接下来出现在众人面前的刘彻,将会持什么样的态度呢?
陈洛揉了揉下巴。
想要完全预估准确,有些困难。
不过猜个大概,那就完全没有问题。
刘彻大概率不会直接发难,窦太后刚刚薨逝,直接过河拆桥,打压窦氏和老臣,这样的名声传出去多少会有些不好听。
但他支持改革的话,肯定又要表明自己的态度。
把握两派之间的平衡,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
不仅要让老臣没有觉得自己被冷落,又要让新兴的改革派见着上升通道,知道未来政局的方向。
陈洛思索了数个不错的方案,但觉得都不算完美,总是差了些意思。
只是他尚未想出最为合适的答案,刘彻便乘坐龙辇,到了殿内。
一时间,群臣间落针可闻。
窦太后薨逝得突然,没有给窦氏安排好后路。
何况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刘彻与刘盈乃是完全不同两种皇帝。
当年刘盈觉得遵循旧例,维护好高祖与高后留下的局面就够了,因此对吕氏兄弟仍旧器重,没有弃之不用。
可刘彻不同。
他追求着功业,不满足于躺在父辈的功劳簿上,因此想要变革,并且扫清一切阻碍革新的障碍。
在刘彻刚登基的时候,窦太后阻拦过他进行变法的行为,直到及冠还政之后,她才允许刘彻去推行察举、建立太学以及颁布推恩令。
只不过刘彻进行的这些变革,都有旧例可循。
高祖、孝文帝时,皆有小规模、不成制式的察举。
太学乃是官办学府,先秦即有之。
推恩令乃与孝文帝时,贾丞相提出的“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真要论起颠覆性的政策,刘彻暂且是压在心底,没有实施。
毕竟真要那么做的话,窦太后选择支持的可能性实在太小,甚至牵连波及到之前成功的变法,那就得不偿失了。
刘彻走下龙辇,缓步登至上首位置。
他并未第一时间坐下,而是扫视殿内后,声音低沉道:“诸位,这次早朝不议政事,若是有什么紧急事务,那就等朝会后再上书言明情况。”
此言说出,众人齐声称唯,无人表示反对。
遇到特殊情况,刘彻这么处理是合乎情理的。
毕竟大汉崇尚孝道,总不能皇帝的祖母去世,还要求皇帝和个没事人一样,继续处理政事吧。
何况刘彻并非真正荒废了政务,若是有紧急情况,在朝会散后,立刻上书即可,而不是代表所有的事情都不去管,这其中还是存在区别的。
陈洛眯了眯眼,静静等着刘彻接下来的表态。
对于今日的朝会,这才是真正的重头戏。
未来朝堂的格局,将从今日开始改变。
他的每一句话,都会被无数臣子琢磨。
至于拉长时间线之后,这些话将会对整个朝堂产生巨大影响,与未来路线亦是息息相关。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