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第397章 封侯,维新侯!
见到几人果断应答,刘彻满意地点了点头后。太学的事情算是告一段落。
紧接着,他的目光再度偏移到了角落,放在了陈洛身上。
“伯玉赈灾有功,献策有功,按理来说,应当封侯,不过其身上已有侯位,却无侯号,故而朕便赐其侯号,加封三百户,诸位可有疑义?”
在宣布这个决定的时候,刘彻其实还真担心有人出面反对。
要知道自己在位的这些年里,不是没有封过侯,但封赏出去的那些人都姓窦,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些人封侯完全是因为窦太后的缘故。
因此论起正经的封侯,那还真就是一个都没有,故而陈洛算得上是头一个。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其实心里没有多少底气,出现朝臣反对,也不会觉得奇怪。
但殿内罕见的继续保持沉默。
绝大部分臣子的思维停滞宕机。
刚才陛下的话里,明明白白的是说着“献策有功”,而且按照顺序,是排在赈灾之后。
这肯定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排列,而非按照功绩大小来排列的。
毕竟陈洛在前去赈灾之前,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议郎,并未提出过什么建设性的言论,如果提出了什么优秀的策略,他们肯定会有印象。
那么按照时间顺序来进行排列的话。
陈洛献策,献的是什么策。
答案不言而喻。
察举制。
有着这般功绩,如果不能封侯,反倒是说不过去的。
何况陈洛本身就是有着侯位在身上,只是之前一直没有定下合适的侯位名号,暂且搁置在那里。
毕竟之前陈洛初入仕途,安排的是议郎的位置,而把一位列侯安排到六百石的官位上,多多少少有些不合适,毕竟作为御史大夫的赵绾,亦是陈洛的直系领导,身上都没有个侯位。
但是现在的情况就不一样了。
陈洛成为了太学之长,给一名列侯安排比两千石的官职,不算辱没了身份。
要知道汉初长安列侯过百的时候,实在没有那么多关键位置安排给他们,有些关键的千石官位,亦会安排给一两千千户的列侯。
现在陈洛哪怕加上新封赏的三百户,那也不过是两千三百户,这个安排可以说是正好合适。
“臣支持陛下封赏陈学长。”赵绾站起身来,率先表态。
说到底,伯玉终究是自己曾经的下属,自己作为上司,肯定是要支持一下的。
而且封赏伯玉的事情,自己和陛下还有过讨论。
故而他更应该站出来表态。
其他与陈洛关系不错的朝臣,亦是站起身来表示支持。
还有一些和陈洛本人关系没有那么亲近,但是与阳夏陈氏关系不错的人,同样开始表态。
这批人的声音汇聚在一起,支持的数量已经足够。
刘彻缓缓点头道:“看来诸位对于伯玉封侯,拥有侯号的事情,没有什么意见。
而在朕看来,伯玉所做所行,皆是为了天下百姓,为了革除旧的弊病,为了大汉的天命不衰。
如此种种,是谓维新。
那就给伯玉的侯号定为维新侯吧。”
对于这个侯号,他思考了很久,最后才选出这么一个合适的名号。
它不仅仅是给陈洛的嘉奖,同样刘彻给自己的勉励。
汉已七十载,天命维新否?
很多旧的制度需要破除掉,很多糟糕的事情需要治理好,很多思想腐朽的人则该扫进垃圾堆中。
朕要让大汉的天命,继续延续下去!
“谢陛下赐侯号,我定不负维新之意,革故鼎新。”陈洛起身,言语铿锵。
维新一词,确实是极好的词。
代表着希望与未来,代表着崭新与梦想。
他相信自己可以把它担得起来。
————
上察吏治之害,欲行察举,朝中多反对之声。
是时,珣起,据理而辩,众莫不服。
察举既定,上喜曰:“有革故之志,行维新之举,可称维新侯矣。”——《史记·维新侯世家》
————
帝立太学,命维新侯掌,诸臣兼任博士,再募贤良,故有巍巍学府,厚哉,重哉。——《汉书·武帝纪》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