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6.第389章 归长安,进宫密议
第389章 归长安,进宫密议
与韩信作别,陈洛次日正式离开淮阴。
他这一路先走陆路,乘坐马车北上,到了齐地与三河地区的交界处,接着改换水路,乘舟而行,遇到大河湍急处,再停泊于附近的口岸,换乘马车走上一段路。
就是这般水陆交替而行,耗费了五十来日,陈洛抵达关中。
待到正式进入京畿之地,他便修书一封,派人先送去长安城内,言明自己顺利归来。
一路旅途劳顿,做完这些,陈洛便在马车上靠坐着,昏昏沉沉地睡了过去。
直到他似乎听见有人在呼唤自己的名字,才晃了晃脑袋,睁开眼来。
“阿张,可有何事?”陈洛清醒过来,分辨出来耳旁的声音乃是由前方的驭者扭头发出。
张安低声回道:“主君,我们到长安了,而城门处的那群人似乎是专门来迎接您的。”
“嗯?”陈洛闻言,拨开马车的帷裳,果然见着城门处站着数十位官员,其中还有不少熟悉的面孔。
见状,他不由有些迟疑。
要知道自己的身份不过是六百石的议郎,同样品阶的官员在长安城中虽然没到多如牛马的地步,但也并非什么稀罕的存在,要不是自己身居位置特殊,恐怕在早朝的时候都站不到殿内。
而陈洛粗略地扫了一眼,就在城门处的那群人中,发现了赵绾的身影。
这可是自己的顶头上司。
亲自跑过来迎接自己,多少有些说不过去吧?
沉吟片刻,陈洛开口道:“阿张,你把马车停在这儿,我去问问前边是什么情况,若是有什么贵人来走这边过路,那我们就别大摇大摆地过去冲撞到了。”
如果对方迎接的另有其人,而自己又从中穿行而过,只怕这般误解会招致嘲笑。
故而自己提前下去打个招呼,问清楚情况,便是最好的选择。
“唯。”张安认真点头,缰绳用力一勒,马车稳当停在离城门大概一百五十步的地方。
下了马车,陈洛朝群臣方向走了过去。
而那些人见了自己,齐齐动了,相向而行。
其中赵绾走在最前,一百五十步的距离瞬间缩短,仅用数十息的时间,他们便照面上了。
“见过赵大夫,您聚在城门这边,正在等着谁人?”陈洛行礼过后,便开口问询。
赵绾亦是先还了礼,接着笑着抬手,指着陈洛说:“我们在这里还能等谁?自然是等你这个大功臣啊。”
“等我?”陈洛故作讶然之色。
哪怕在见到众人一并迎上前来的时候,他内心已经确定了个八九不离十,但却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自己赈灾的确有功。
可这份功绩不足以让面前这些官员特意跑过来相迎吧?
陈洛现在凑近观察,认出来了不少人,他们完全没有巴结自己的必要。
拿赌桌来类比官场的话,他的这份功绩最多可以算是上桌的筹码,这些人则早就是大赢家了,尤其是赵绾,身居三公之位,称为庄家都没有问题。
“是陛下派我们来的,伯玉这次在南方的表现,着实赢得了不少赞誉。”赵绾眯眼笑说。
闻言,陈洛一边谢过圣眷,一边开始思考。
自己在赈灾中做了什么让刘彻重视的事情吗?
莫非是工赈?
可若是工赈的话,自己都将方法演示出来了,大汉其他官吏想要模仿,并非什么难事,何况想要嘉奖的话,在早朝上表彰一番即可,直接派出这么多的官员前来迎接,实在是过于夸张。
陈洛侧头吩咐一名仆从,让他去告诉后面等待的张安,可以将马车先赶回府中,接着开始在赵绾那旁敲侧击,打探情况。
“赵大夫,我不过是按照陛下的指派,完成了一件微不足道的任务,实在没有做出什么傲人的功绩,便得到了如此礼遇,实在让我受宠若惊,心神难安啊。”他和赵绾走在前头,声音压得较低,混杂在风中。
赵绾闻言微笑说:“伯玉谦虚了,当初很多人都不看好你能成事,唯有陛下坚持让伱负责赈灾事宜,所以你表现得好,是给陛下长脸了。”
“不过尽了职责而已。”陈洛抿了抿嘴,倒是品出来了些味道。
当初朝堂上反驳自己的那一批人,自然是那些老臣以及外戚。
这些人在刘彻掌权之后,渐渐被排除权力中心,可他们联合起来,仍可以造就不小的声势。
而陈洛就是他们挑出来的一枚“软柿子”。
毕竟赈灾是需要协调数郡官员与物资,这个刚刚进入官场不到半年的粉嫩新人,他能把控得过来?
故而这些人当初上书攻击,就是等着陈洛在南方弄得一塌糊涂的时候,借此逼迫刘彻再让渡部分权力,还回来之前拿走的某些权柄。
可惜事不如愿。
陈洛在南方赈灾的表现堪称完美,让这些人想要弹劾,都无从下手。
因此刘彻顺势“反击”,同意了几位官员告老还乡的请求,将空缺出来的位置安排给了自己人。
故而没有参与这场“斗争”的陈洛,却是成了关键的胜负手。
大概猜测到过程,但陈洛内心的疑惑并未全部解开。
自己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不假,可更多的操作却是刘彻完成。
真正论起功劳,陈洛觉得他最多占到两成半。
于是他继续问道:“那些人不相信陛下的眼光,自然是他们愚笨,只是我得到陛下如此看重,却没有相匹配的能力,就感觉是在冬日结冰的河流上行走,不知能否成功抵达对岸啊。”
自己刚才打探得到的内容,或许是这次群臣相迎的因素之一,但大概不是关键性的原因。
故而陈洛发出感慨,依旧是在向赵绾探口风。
话音刚落,陈洛便听对方说道:“伯玉倒是谦虚了,你若不是千里马,那朝堂上岂不都是碌碌之辈?”
“可不敢这么说。”陈洛赶忙摆了摆手,自己要是应下这话,恐怕会得罪一大片人。
“你与淮阴侯对谈,擅长军略的事情,已经传到陛下耳朵里了。”赵绾目视前方说,“我们过来迎接完你,估计陛下召见你的旨意就要开始下达了。”
说完这些,他轻轻吐出口气,微微眯眼,藏住眼中那抹艳羡之意。
得到淮阴侯的夸奖,未来只要进入军中,恐怕青史留名不是问题吧?
到时候史书中定然会是记载有“得淮阴赞,后从军,屡建功,世人誉之”。
可惜自己没这样的机会啊。
不过所幸陛下想派人前来迎接伯玉的时候,我正在边上,得以抢来了这个机会。
到时候蹭上一蹭,指不定史书上就记载有“珣得淮阴赞,后归长安,御史大夫绾率群臣于城郊迎”,虽说只是简单露个名字,但史书上每行字都会有无数人钻研解读,自己肯定不亏。
“那是淮阴侯指点的后辈,称不上对谈。”陈洛谦虚地摆了摆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