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 韩信寿宴

长安,宫城,未央宫。

此时刘彻召见了自己的几位近臣,共同探讨一些要事,提前做好决策后,再在适合的时机在朝堂上正式宣布出来。

“这次陈议郎南下赈灾任务完成得不错,朕尚未想好该给出何等奖赏,诸位有何建议?”上首位置的刘彻问道,面带笑意。

现在属于私下商讨,哪怕众人统一了结论,那也做不得数。

可这并不代表这类讨论毫无效果。

恰恰相反。

他们不经意说出的一句话,传到刘彻的耳朵里,都可能会影响到最终结果的成型。

意识到什么的赵绾,率先起身道:“禀陛下,之前半年多的时间里,陈议郎乃是在臣手下做事,臣非常了解他,当今朝堂鲜有出其右者。

此前之所以没有做出大的功绩,那是因为身居御史部中,每日受琐事杂物困扰。

现今外出赈灾,陛下便可以通过相应表现,见识陈议郎的能力。

现在他又有了相应的功绩,臣觉得他的官职,可以适当往上提一提了。”

作为陈洛的上司,赵绾经过那大半年的相处,明白自己这位下属若是不能得到重用,那完全是大汉的损失。

那么他所想做的,就是学习张苍。

当年张苍收贾谊为记名弟子,但实际上看重的是他的才华与能力,于是选择一路保举提拔贾谊,最终成就了孝文帝与贾丞相君臣相得的一段佳话。

慧眼识人的张苍,亦频频被提及。

赵绾自忖,他现在的能力不足以完成刘彻心中的宏图,现在又没有侯位在身,将来别说更进一步,想要保住御史大夫的位置,恐怕都有困难。

所幸他不是什么贪恋权力之人。

只是赵绾作为儒生,偶尔想到自己立德、立言、立功是“三不沾”,便有些遗憾。

自己未来在史书上,恐怕只能留下个名字,不会流传任何事迹。

后人知道有他这么一号人来过,却不知道他的生卒年份,做过什么贡献,说过什么话语。

可现在赵绾恍然发现,有这么一个机会摆在自己面前,如果不能好好珍惜,等到别人抢先的时候必然后悔莫及,老天可不会再重新给到一次机会,让自己做出第二次选择。

他见陈洛能力不俗,从在御史部的以及这次赈灾假以时日,未尝不会成长为另一个贾丞相。

而且当今陛下可比孝文帝锐意进取,做大事的机会更多。

等陈洛真正成为贾丞相那样的角色,在青史上必然大书特书,到时候自己在对方平步青云之前,出面举荐。

到时候便是“珣于南方赈灾,活民无数,帝问群臣,御史大夫赵绾盛赞之”。

前因后果都给写上了。

到时候外人想起伯玉,称赞他的才华与能力的时候,不也会顺嘴提上一句自己这个伯乐?

想完这些,他嘴角微微上扬。

赵绾啊赵绾。

你真可谓计深远矣。

殿内其他臣子没有反对的意思,刘彻轻轻点头,表示认可。

单从能力来看,陈洛在朝堂上绝对属于一等一的存在。

刘彻觉得自己要开创前所未有的的大业,就需要有这样的臣子辅佐。

至于殿内其他人,对陈洛如此之快的晋升没有什么意见,主要则是因为他的身份与家世。

从身份上来看,他们都属于刘彻提拔的臣子,和先帝朝的那批臣子相比,属于少数派。

抱团取暖属于人类固有思想,从原始社会便存在,根植在dna里,属于群体的“思想钢印”了。

这些人谈及陈洛,本身就会产生亲近感,觉得他是和自己一边的。

故而他们又怎么可能在陈洛晋升的时候,出面卡住他的机会呢。

而陈洛家世这一点,平日里被他出众的能力掩盖,让一般人意识不到。

但是真到关键时刻,有人想动什么坏心思,那么阳夏陈氏的背景摆在那里,望而生畏。

想对阳夏陈氏子弟使坏,想对阳夏文贞侯的后人使坏,且不谈承不承受得住陈氏的怒火,先得过了自己良心那关。

要知道大汉官员,谁人不敬佩阳夏文贞侯,谁人不以他为楷模,谁在初入官场之时,不渴望得到能有他那般哀荣,薨逝时能让天下官吏共同哀悼。

如果对阳夏子弟动手,无异于让他们杀死曾经的自己。

虽然踏入官场后,很多人已经不再是当初的模样,但要他们彻底撕碎那个满怀激情的少年……得加钱才行。

现在的陈洛仅仅是六百石的官员,再往上升一升,同样对他们产生不了什么威胁,单纯的反对又捞不着什么好处,没必要因此让自己心里增添几分烦闷。

在赵绾坐下之后,王臧又站起身来道:“陛下,臣觉得以陈议郎这次赈灾成功,不仅应该按赵大夫的建议升官,同样需要给足名誉。

可以给陈议郎正式封上侯号,以表嘉奖之意。”

陈洛在交接过阳夏的那两千户的侯位之后,拥有爵位的名头以及收税等权力,但尚未正式给出侯位的名头。

毕竟这两千户是从阳夏分出,按照地域划分,这些百姓仍在阳夏境内,而且之前陈鲁分出好几千户,足以让他重新划分一片地域,采用古称,按上太康侯的名头,但这两千户却又显得稍有些少,不便重新规划一片区域。

这个问题此前一直搁置,没有提起。

现在陈洛赈灾立功,故而王臧将它说出。

“朕倒是一直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倒是王郎中想的周全。”刘彻微微眯眼,“诸位有什么建议吗?”

殿内几人先是一怔,接着按照列侯取名的规则,给出了不少建议。

其中大多属于地名。

刘彻听完,有些失望。

按照他的审美来说,这些名称太过平平无奇,不够威风。

何况陈洛所在阳夏,已经有了阳夏文贞侯这样的人物,在那块地方再用其他名称,恐怕流传不了多久,就会被后人遗忘。

若是如此,那属于违背自己给臣子封侯的初衷。

“让朕再想想吧,此事稍后再议。”刘彻摇了摇头,选择先将其搁置。

殿内那几位臣子有些不明所以。

难道陛下认为伯玉的功绩尚且达不到要求,还是存在什么其他情况,自己并不知晓?

至于刘彻嫌弃他们所取名字的可能,完全无人想到。

但刘彻已经说了“稍后再议”,他们便不再继续这个话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都市言情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