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在平日休憩的时候,他依旧唠叨个不停,每次聊天扯到的话题是天马行空,而且对每一个好奇问题都会刨根问底,追问不休。但是遇到正事,他整个人的气场就发生改变,将身上的浮躁褪去,唯留稳重的气质。

见李序一行人返回城内,陈洛亦是对着身边的彭太守道:“我们也动身走吧。”

之所以自己安排李序回去,是因为这次出来,另有正事。

以工代赈的前期事宜并不复杂,完全可以交由李序代劳,出岔子的可能性不大。

但前去周边村县进行实地考察,终究是要亲自去一趟才行。

没有亲眼看到的问题,单纯的转述会导致失真。

……

两个时辰后。

城门内开始有差役往外赶。

外面的灾民被渐渐聚在了一起。

他们大部分都没有意识到究竟是什么情况,神色茫然。

毕竟要是分发物资的话,也没见着这些差役带着粮车或者手里提有食物。

在尚未正式选布具体情况时,灾民们三三两两聚集在一起,低声进行着讨论。

“今儿这是个什么情况啊,我来得比较迟,没见过这阵仗,老兄你晓得吗?”一个身披麻衣的黄脸汉子出声问询。

他们村是有一小半被山洪给冲了,他属于幸运的那批人,房子建在小坡上,没有直接被水流卷走,但是也不敢继续待下去,于是背井离乡,来到了郡城,打算进城谋个差事,先渡过这段艰难的时日,等到天晴再返回家乡。

只是没想到郡城直接关闭了城门,严格限制出入,他只能挤在城外破庙里,靠着身上的干粮熬日子。

原本自己打算另谋出路,等小雨停歇,就动身回乡,看看水有没有退下。

结果尚未动身,就有差役进到破庙当中,将他们尽数召集到此地。

“不知道啊,我来这里有差不多半月了,也是头一回遇到今日这样的事情。”那人回话有气无力,像是多日没有进食。

饥寒交迫这个词非常形象,现在他又饿又冷。

两种痛苦叠加在一起,起到的效果绝非一加一等于二,而是成倍放大。

而这在城外灾民中,属于普遍现象。

要知道洪水来得迅猛突然,没有给人留下太多反应时间。

于是他们到达郡城的时候,身上完全没有准备好充足物资,故而大部分人挨饿数日,连骂人的力气都不剩下,现在赶到这里来,主要是期待着官府可以分发粮食,给他们提供一顿饱饭。

哪怕是死,也不想当饿死鬼。

“行吧。”黄脸汉子无奈叹了口气,接着安慰对方,“应该会是好消息吧,上面兴师动众将我们喊来,不会什么都不做的。”

虽然被官府拒绝在城外,但大汉普通百姓对于官方还是保持信任态度。

“或许吧,反正不会有比现在更糟的情况了。”有气无力地回答完这一句话,那边就再没有了回应。

人饿到一种地步,多说一个字都会觉得费劲。

看着身边这人的可怜模样,黄脸汉子摸了摸怀中的干饼,犹豫片刻,最终没有拿出来给萍水相逢者分享。

如果自己带出来的食物吃完,而洪灾又没有过去,恐怕也会落到和这人一样境地吧。

在那样的情况下,会有人来怜悯自己吗?

黄年汉子叹了口气。

面对自然灾害,普通人来冲冠一怒都没有机会,他们完全无法抵御这样的风险。

将期许的目光投向前方的差役。

官方会做些什么吧?

他们一定会做些什么的。

————

以工代赈简称工赈,是一种通过让灾民参加工程建设获得救济的有偿赈灾办法,既能帮助灾民度荒,又发展了生产,一举两得。

工赈盛行于现代,但是在我国历史上也不乏先例。

查阅各类典籍,《晏子春秋》中有“齐景公之时,饥。晏子请为民发栗,公不许,当为之路寝之台,晏子令吏重其赁,远其兆,徐其日,而不趣。三年台成,而民振。故上悦乎游,民足乎食”的记载。

但晏子采用工赈,属于齐景公拒绝直接赈济后的被迫之举,并非主动性的工赈。

而我国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主动性工赈,则需要追溯到汉武帝时期,南方诸郡遭遇洪灾,采取以工代赈的方式,尽可能地安置百姓,救下灾民无数。——《古代以工代赈思想及实践》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都市言情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