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6.第359章 刘端,胶西厉王
第359章 刘端,胶西厉王
群臣在早朝时齐齐弹劾胶西王,无疑形成了一股“势”。
刘彻很聪明,他明白自己可以借着这股力量,彻底将胶西王给按死。
于是接下来定罪的流程走得很顺利,根本不需要反复拉扯。
一来是刘端犯的事情实在够多够重,按照律法定罪,直接可以按最高档的规格来。
原本高祖时期留下了规矩,诸侯以及彻侯除谋逆大罪外,可以免除死罪。
但刘端鸩杀了数位朝廷两千石的大员,真按死理来论,完全可以认为他有谋反的企图。
二来没人想再为刘端申辩,定罪流程走得无比顺畅。
要知道从高祖朝开始,朝堂上就一直存在派系,又因景帝采用权术制衡之手段,让纷争更加明显。
很多时候某一名朝臣反对某项提议的原因,并非不同意这个观点,而是敌对派系的人上书支持它的执行。
正是有这种纯粹为反对而反对的存在,让这议事殿内很久没有出现过整齐划一的论调。
刘端这次达成的成就,可谓前所未有。
三日后。
刘彻将诏书正式下达,除国胶西,黜刘端为庶民。
当使者带着这道旨意离开长安时,甚至配备着军队护送,让众人明白此事彻底成了定论。
但这胶西王一案,绝不能当做孤立的事件来看待。
敏锐的朝臣,在私下里进行全盘梳理。
通过时间线来进行盘点,这件事的起源甚至可以追溯到先帝时期,刘端受封胶西为伊始。
单论刘端彻底爆雷的开端,则是胶西国相派出使团,上书弹劾刘端。
而整个过程中,又有三个关键的节点。
其一是夷安县百姓暴动。
这让天子打算调查刘端,并发现诸多疑点,加上胶西使团呈上文书,于是决定降罪。
其二则是太后传旨阻饶。
窦太后参与其中,代表着此事不再只是中央和地方上的矛盾,更有中央高层权力的内部斗争掺和进来,也让原本平稳的发展,出现了波澜,刘端差点逃过一劫。
其三即那个叫陈珣的使者坦白身份,给了胶西王致命一击。
大汉宗室派人行刺阳夏文贞侯后人,这事若被有心人传播,那可是要动摇国本。
人心的力量从来不容忽视。
阳夏文贞侯受到先帝推崇,受到大汉无数百姓和官员敬仰,再加上阳夏陈氏近些年里,并未犯下过任何错误,名望可以称得上深入人心,在东南地区尤盛。
当年陈胜在大泽乡举事,即是举着项燕的名义。
要是不处理刘端,焉知未来会不会有人举着为陈氏鸣不平的旗帜,起兵作乱。
明智的统治者绝不会给国家留下这么大的隐患。
故而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刘端不再有任何机会。
哪怕窦太后,都选择袖手旁观,没有继续替他求情。
不过朝臣们并未忽视胶西王一案的后续影响。
毕竟胶西国除,只要刘端没有疯狂到起兵造反,中央和地方上的矛盾算是彻底解决。
可高层权力的内部斗争,尚未结束。
原本大部分朝臣的觉得只要窦太后活着一天,她靠着辈分与“以孝治国”的基本国策,天子想要真正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绝无可能。
但经过此案,他们发现情况发生了变化。
陈珣即是变数。
他公开支持皇帝的决定,支持将胶西王定罪,就足以说明他并不属于太后的派系。
何况此人的身份绝不容忽视。
当下阳夏陈氏并未有其他嫡系子弟在长安出仕,那么陈珣的态度,是否可以代表着阳夏陈氏的某种态度?
倘若他真能够代表整个阳夏陈氏,那么原本在太后和皇帝中间摇摆的官吏,全部会迅速倒向刘彻。
这就是阳夏文贞侯留下来的影响力。
……
胶西王除国的消息,乃是由信使加急送往齐地,并且配备相当数量的军队护送,路上没有片刻耽搁。
加急送信,乃是为了不让其他人先将消息传到胶西,不让刘端拥有太多的反应时间。
兔子急了还会咬人,狗急了还会跳墙。
诸侯王若得知自己被黜为庶民,万一内心接受不了,选择起兵造反咋办?
因此将诏书尽快传达到胶西国去,解除刘端的权力,可以避免出现最坏的情况。
至于为何配备军队护送,那道理就更加简单。
毕竟刘彻担心路上出现“匪乱”嘛。
到时候有人截杀信使,破坏了这道旨意下达,指不定又会惹起新的波澜,导致这件本该平稳落地之事,再生变故。
不过使团赶路过程畅通无阻。
各地郡守县令知道他们的身份后,不敢为难,一路大开绿灯。
自己若是做出什么令人误会的举动,天使回去提上几嘴,让陛下以为他们是刘端同党咋办。
那可不得了。
当使团如风般驰入高密城,宣布刘彻降下的旨意时,胶西朝堂上的所有人都懵了。
啊?
这是什么情况?
尤其是称病久未上朝,得知长安终于又传来诏书的胶西国相。
他听着文书开头,知道刘彻降罪下来,颇为惊喜。
自己派使团送去长安的文书真起到效果了?
不过得知下文的具体内容,他觉得脑袋里顿时成了一片浆糊。
我的要求只是将自己调走,不再于胶西国担任国相,怎么陛下直接把胶西国都除国了?
虽说自己的目的好像同样达成。
毕竟胶西国都无了,自己可不是担任不了胶西国相了嘛。
但是自己这愿望实现的过程,未免有些太过夸张。
而且自己担任个国相,把国君给整除国了,还有哪位上司愿意收下我这个下属吗?
心绪复杂的胶西国相,一时间不知自己是该哭还是该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