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三方博弈,变故丛生

议事殿。

陈洛踏入其中,不由一阵恍惚。

他上次站到这儿,要追溯到什么时候来着?

似乎是文帝朝初年,自己担任代国国相,于年尾携礼前来贺岁。

距今已过四纪。

而这间议事殿内的装潢,相较曾经,亦是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如果总结它的发展变化的脉络。

那么高祖朝为初级阶段。

这一阶段只搭建了宫殿的基本框架。

毕竟大汉最开始的那些年里,要恢复生产,要鼓励商贸,还要和匈奴、南越打仗。

国库里面每一串铜钱都是萧何用日益稀疏的头发换来的,用来大兴土木,修筑装饰宫殿,实在让人于心不忍。

第二个阶段则是惠帝朝和文帝朝,在这两个时期,宫殿内偶尔会添加些必须用品,没有发生过质的改变,故而它们可以归纳为同一个阶段。

刘盈在位的前几年,一年在长安城内甚至待不满八个月。

何况他对于豪奢的装饰没有兴趣。

因此议事殿便一直延续了高祖时期的粗犷风格。

至于刘恒,就更不用说了。

连只需要费百金的露台都舍不得修,将议事殿翻新所需费的财物,十倍不止,他又怎么可能那些小钱钱呢。

因此直到景帝继位的时候,这间议事殿仍保存着最原始的“风貌”。

不过进入了第三个阶段,即景帝朝时期,这间议事殿终于开始发生了变化。

大殿的主体属于木质结构,经过几十年的雨打风吹,有些地方多少会开始腐朽,即使不至于出现安全问题,但看上去多少会有些碍眼。

而且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刘启在位的中后期,国库里的铜钱几乎快要堆满。

修缮宫殿需要的钱粮,可谓九牛一毛,不用背负太大的心理压力。

不过刘启延续了阿父节俭的意识。

哪怕他手里有了足够的钱粮,也没有新建行宫与猎场,仅仅打算将宫城内部主要的十余间宫殿给翻新了。

不过有臣子提出建议,说长安乃是大汉的国都,宫城更是长安的心脏,作为大汉的象征,四方诸侯朝拜天子之处,需要有威仪。

刘启觉得颇有道理,于是令工匠在翻新的时候,顺便增加了部分装饰。

距离上次翻新,尚未过去十年。

因此陈洛再次踏入殿内,会有焕然一新之感。

用眼角余光打量了小会,他便随群臣行礼坐下。

自己这次过来,不是观光旅游,而是有正事要做。

将胶西王定罪,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

对方作为诸侯王,之前敢派人拦路截杀使团,没道理在这最关键的时候,选择摆烂等死。

随着几件琐碎的小事讨论结束,刘彻扫视群臣道:“诸位应该听闻了胶西国夷安县一案吧?大汉七十余载,从未有过。

而朕继位不到两年,就发生了如此恶劣的事情,难道是因为朕的德行不够,触怒了上天吗,惹起了民怨吗?”

这话一出,底下群臣皆深吸了口气。

看来这件事情,陛下不打算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啊。

不然完全没有必要将话说得这么严重,简直没有留下太多退路。

此时,王臧站起,语气愤慨道:“陛下,臣以为这件事情不能怪罪到您的身上,您登基以来,无时无刻皆在为大汉思虑,为黎民谋福祉,谁敢说自己的德行能够超过您呢?

而常言道主辱臣死,您若因为这件事情而感到哀伤,那臣愿意为此付出生命,来提您分担忧愁。

胶西国发生了这样的事情,臣认为应该问罪到具体之人,严肃处理。”

好家伙。

群臣更加确定了他们之前模糊的猜测没有错。

要知道王臧作为皇帝的心腹,在正式商议这件事情之前,肯定在私下就有过探讨。

在一定程度上,他的发言就可以代表刘彻的意志。

“王郎中如此,朕甚是欣慰啊。”果不其然,上首位置传来认可。

顿了顿,刘彻接着道:“朕之前派专人前去调查,当下已经返回长安,赵大夫,你来说说结果吧。”

闻言,赵绾就站起道:“陛下,臣弹劾胶西王,前段时间您派出去调查的队伍,将结果整理汇报上来,胶西王这些年在封国内,的确称得上是胡作非为。

这次夷安县内的百姓之所以冲击县衙,即是因为胶西王提前征收刍藁,导致百姓心生不满,而后续胶西王命令地方强行弹压,没有处理得当。

最后便出现了这起骇人听闻,前所未有的案件。

臣建议严惩胶西王,以平民怨。”

随着赵绾话音落下,他的身侧又有人起身。

“禀陛下,臣不同意赵大夫的观点。是那些百姓暴动,杀死了当地县令,岂能怪罪到胶西王身上呢?固然有刍藁的原因,但谁能说不是那些百姓心存反意,恰好找出的理由?难道赵大夫是与那群暴民共情吗?”站起这人乃是丞相卫绾,不过他并非由刘彻直接任命,而是从先帝时期就开始担任这一职位。

故而他代表的利益,和刘彻并非完全一致。

现在他站起来为刘端说话,让朝中群臣的目光带上几分玩味起来。

看来这事好像还有得扯皮啊。

尤其是最后那句话,乃有诛心之意。

赵绾自然不满头上被扣了顶帽子,当即反驳道:“在圣君治下,百姓安居乐业,受到教化,岂会心生反意,可面对不公正的暴政,百姓的反抗难道不是应该的嘛?

太祖高皇帝正是不满暴秦,故而推翻了他们的统治,建立了大汉。

卫丞相觉得我说得有道理吗?”

面对赵绾咄咄逼人的态势,卫绾忠厚老实的面孔中浮现出一抹轻笑。

他眯眼道:“哦?难道按赵大夫的意思,当今并非圣君治天下嘛?”

对于核心观点避而不谈,但他抓住了语言上的漏洞。

顿时,赵绾脸色涨红,还是王臧站起解围道:“胶西国由胶西王治理,发生这样的事情,故而赵大夫才会弹劾胶西王。”

虽然用这个理由解释过去,但刘彻的脸色并不好看。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自己这两个亲信在正面语言交锋上,实在逊色太多。

因此赵绾和王臧丢的不是他们自己的面子,而是他这个天子的面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都市言情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