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1.第354章 刘端慌了,陈洛面圣
听闻长安有使团进入胶西国内,刘端莫名就感觉到一股烦躁之意。现在又没有什么节日,亦离年关尚远,自己那位弟弟莫名派人前来,究竟是什么意思?
神经病并非傻子,面对这样的情况,他便察觉到了不对劲。
但刘端没有轻举妄动。
按照他的计划,是打算在使团进入长安之后,再在宴会上探探那些人的口风,询问对方的调查方向。
若是他们的调查真对自己不利,那便用威逼利诱的手段对付。
听话者用美人黄金收买,不听话者制造些许意外。
等他们回到长安汇报“一切风平浪静”,自己则天高皇帝远,又可以继续逍遥快活。
“如果阿父还在,那该多好啊。”刘端愤愤拍桌。
如果仍是阿父掌权,自己完全只需要在年关之际前去长安,在宫城内痛哭流涕,阿父便会心疼自己。
但现在掌权的是刘彻,他对于自己这个弟弟,完全琢磨不透,且隐隐心有畏惧。
刘端感觉真要是触碰了对方的底线,亲情绝对不能让对方产生分毫犹豫。
正在他打算见招拆招的时候,底下人又送来了另外一则消息。
那些长安而来的使团,仅仅在夷安县进行停留,派人前去周边几个县城走访,便大部队便直接离开,而唯有三人前来高密拜谒。
刘端当即拔剑,将身边的宦者砍了两个,吓得报信的官吏面如土色。
当他气头过去之后,心头就开始害怕起来。
这个糟糕的讯号,代表着一切似乎朝着不利的方向发展。
不过恐惧过后,冷静下来的刘端,思考起了对策。
疯子和傻子从来不能划等号。
做了这么多年的诸侯,刘端明白权力的运行规律。
在这基本框架下,他知道该如何降低事件的影响力,以保存自己的性命。
深吸一口气,他安安静静地坐在案牍前,开始撰写文书。
纵使这几封信无法做到先于那伙使团抵达长安,但时间不会相差太久。
而使团返回长安,需要层层上报,过程中必然会耽搁时间。
正是有了时间差的存在,刘端便能派人趁机去推动自己安排的计划。
到时候皇帝想要降罪?
哼,绝无可能。
将写毕的帛书卷起,刘端嘴角微微上扬,露出自信的笑容。
……
除了刘端外,整个胶西最慌张者,莫过于胶西国相。
自己原本以为盼来了救命稻草,没想到这根稻草瞬间被风给刮跑了。
当他得知那支使团进入夷安县,待了不到旬日,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飞速离开。
整个人都懵了。
我都想好说辞,该怎么声泪俱下地控诉自己的悲惨遭遇,以换取同情。
结果你告诉我白准备了?
没法演苦情戏的胶西国相,只能继续选择装病。
要知道国事,他不是不想管,而是根本不敢去管。
面对刘端这样的精神病君主,最好的生存方式并非曲意逢迎,去进行吹捧,而是努力降低存在感,让对方完全不记得有自己这么一个人。
自从他称病以来,刘端也没派人来慰问过,这就是起到效果的最好证明。
……
待到出使胶西国的使团进入关中。
刘彻的案牍上,摆放了一封来着胶西国相的文书。
虽然文书落款的日期是近三个月之前,但按照使者自述,他们路上遭遇了数次匪盗截杀,死伤无数,最终才将它送到长安,因此有所延期。
听到这个说法,刘彻简直想笑。
大汉境内哪来的那么多匪盗?
一国国相的使团遇到近十次截杀。
那么天下安有商队敢在九州通行,进行贸易乎?
仔细看完文书的内容,刘彻心里大概有了底。
胶西国相使团途中遇到多波的匪盗,恐怕真不是大汉治安的问题,也不会他们运气太差的缘故,而是另有隐情。
不过在正式早朝前,刘彻先将自己的那两名亲信唤到未央宫内。
“赵大夫、王郎中,这封文书你们看看。”刘彻让侍从把那封胶西国相送来的文书交到两人手中。
哪怕自己在早朝上针对刘端骤然发难,也需要有人配合才行,给他们先透个底,到时候一唱一和,便可以顺利定罪。
而赵绾和王臧看完文书的全部的内容后,脸上都变了颜色。
他们原本以为刘端仅仅只是下达了错误的旨意,导致激起民变,稍稍加以惩戒即可。
但按照文书上的内容来看,刘端这些年内,可以说是为祸胶西,现在才发生民变,恐怕还是因为文景二朝留下的恩泽不薄,让百姓选择相信官府。
“八兄身为诸侯,当为一方官吏之表率,受万民崇敬,没想到居然做出这样的事情,真是让朕失望啊。”刘彻叹了口气。
赵绾和王臧对视一瞬,刹那间便明白其中的意思。
“臣会秉公行事。”两人异口同声道,已经想好在离开未央宫后,该如何起草弹劾胶西王的文书。
见二人领悟,刘彻挥了挥手说:“行了,伱们就做自己的事去吧。”
“唯。”赵绾和王臧应声,行礼退下。
……
等到刘彻派去调查的那支使团正式回到长安,他专门为此将早朝提前了两天举行,并且宣布一并召见胶西国相的使团。
两波使团齐聚议事殿内。
陈洛赫然在列,首次面见这位历史上的汉武大帝。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