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立威后,长安城中一批想要进步的官员瞅准时机,选择投靠,这大大丰盈了刘恒的羽翼。刘如意被陈洛点拨之后,觉得自己虽然想不到这点,但代国内可以带去的优秀臣子本就比燕国更多,不用另辟蹊径,就能在长安站稳脚跟。

当然,渭水桥立威仅是刘恒的第一步动作。

在入主长安后第三个月,吕产和吕禄就光荣升迁。

刘如意看到这项决议的第一瞬间,以为自己这个四弟是打算用吕氏对抗功臣派,玩权术平衡之道。

当时陈洛听到这个想法,笑着说他只看到了第一层。

吕产和吕禄可谓是明升暗降。

他俩原本为禁军统帅,掌握着京畿地区最精锐的一支部队,要知道吕氏家族和功臣派对抗的最大底气,就在于此。

二人升上去后,看似位置更高,但实际的权势比起功臣派的整体来说,如同蚂蚁见大象。

故而刘恒的打算,根本不是借他们对抗功臣派。

反倒从后续的发展来看,他们卸任的职位由刘恒从燕地来带的亲信张武和宋昌接替。

这说明刘恒不想借助其他势力,牢固自己的根基才是他的选择。

刘如意那时听完讲解,当场目瞪口呆。

这事过后,他尚且觉得自己若是坐在那个位置上,一定会注意到这些,不算被四弟拉过大差距。

刘恒后续的操作,更是让他叹为观止。

大汉二十五年,河南郡蝗灾,刘恒从关中调粮,成功安抚百姓。

这般操作,刘如意觉得自己能够轻松做到。

但是刘恒在大汉二十六年,亲征匈奴,理由用的乃是关中无储备粮。

这一系列操作看似平平无奇,陈洛神色凝重地给自己解释完毕后,刘如意才知道自己这个四弟有多离谱。

大汉二十六年,匈奴进犯燕地是在二月。

刘恒得知消息后,当即宣布亲征。

但是匈奴这次进攻燕地,只是其中右谷蠡王部族的行为,并非像大汉六年那样,举国压上,在得知大汉的正规军到来后,他们在三月底就选择退走。

而在敌人退走后,刘恒没有第一时间选择班师回朝。

当时他刚率军抵达边地,得知匈奴退走,以“提防匈奴再度来犯”“整顿边军,巩固边防”“查漏补缺”等七八条理由,在军中待了足足五月。

直到七月初,刘恒才回到长安。

他这样做,莫非喜爱是军旅生活吗?

自然不是。

留在军中的这段时间里,刘恒主要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大范围地消除周勃的影响力。

大汉军队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即是草创阶段,当时以沛县乡民为主要组成部分,军队总人数不过三五千,根本核心乃是刘邦,曹参、周勃、夏侯婴、吕泽这批沛县元老同样重要。

第二个阶段乃是壮大阶段,这个时候汉军的规格迅速扩大,军队总人数超过二十万,主要的统帅变成了韩信,曹参、周勃、夏侯婴等经验丰富的将领,靠着自身本领统御一军。

第三个阶段则是稳定阶段,大汉正式建立,代表着军队的统帅不会产生剧变,在军中最具影响力的人,自然就是太尉。

任期最长者,并非名气最大,带领汉军北拒匈奴的韩信,而是从大汉十年开始,便长时间担任该职位的周勃。

在大汉军队发展的三个阶段中,皆有周勃的身影。

尤其是在第二个阶段,刘邦更加信任沛县元老,韩信有最高指挥权,但与底下的士卒算不上亲近,反倒那些从第一个阶段就掌军的将领,与士卒更加熟悉。

因此现在的汉军之中,他的影响力达到一个非常恐怖的境地,绝大部分士卒都知道,并且认可这位周老将军。

甚至周勃都没有意识到这点。

一名将领影响力太高,并不是什么好事。

除了李世民那种自己亲自领兵打天下,声望无人能比的皇帝,其他人或多或少都会忌惮周勃这样的存在。

刘恒同样如此。

于是这段时间内,他在安插了无数自己的亲信,做到初步掌握住了大汉的军队。

刘如意听完陈洛的这段分析后,满头问号。

四弟居然还有这样的一面?

以前我觉得四弟沉默寡言,现在想来,难不成他是不想与傻子交流?

还有细思恐极的一点,陈洛并未提出。

那就是根据墨家弟子的调查,匈奴之所以会入侵燕地,乃是燕地的官员先行向外挑衅,最终引发的矛盾。

这点就很耐人寻味了。

匈奴这些年里颇为安分,他们试图靠着与大汉通商来积蓄力量,没有理由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骤然发动一场战争。

或许……这次匈奴南下并非一次意外。

燕地乃刘恒入主长安前的封国,现在虽然改设为郡,但地方上的官吏大多还是曾经刘恒手底下的那一批人。

因此他想要借机削弱周勃在军中影响力,完全可以特意安排这么一场“意外”,让燕地的官吏前去挑衅边关的匈奴人,引发这场争端。

不过陈洛没有切实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猜想。

但要知道,大汉二十五年蝗灾,调用京畿地区的储备粮,就是大汉二十六年刘恒亲征的理由。

可谓是一环扣一环。

如果这是刘恒早就设计好的,借关中储备粮少,需要亲征安稳军心为由,继而扩大自己在大汉军队中的影响力

如果这是真的,那么刘恒的心计恐怕远远超出绝大部分人的想象。

当然,要论权术和手段,刘恒在历史上能排进前十,但他之所以谥号为“文”,绝非是因为耍弄那些手段。

毕竟嘉靖同样是因为巧合继位,同样心思深沉,单纯靠着权术但个人风评比起刘恒来说,却是天差地别。

从不修露台这一事来看,刘恒的手段仅仅是术,对百姓的仁义才是他的道。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都市言情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