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2章 辽国反应
古朴的盒子,设计很精巧,像是一个鲁班锁,上面雕刻着各色的纹。
开启盒子的方式很巧妙,杨七拿在手里摆弄了十几下,也没有开启盒子。
赵德芳只摆弄了两下, 盒子就开启了。
躺在盒子中间的是一块明黄色绢布包裹的印玺。
螭纽,六面,肩面上刻有‘大魏受汉传国之宝’八个隶字,螭角上有微微的瑕疵,以金镶之。
翻过印玺正面,可以清晰的看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鸟鱼篆字。
传国玉玺!
世人皆知传国玺上有‘受命于天, 既寿永昌’八个鸟鱼篆字, 却不知上面还刻有‘大魏受汉传国之宝’八个隶字。
世人皆知传国玉玺因故却了一角, 所有人都以为是印玺的正面缺了一角,其实不然,真正缺一角的是螭纽上的螭角。
这也是为何传国玉玺失踪以后,许多人仿造,却轻易被拆穿的原因。
很显然,摆在杨七面前的这一方传国玉玺是真品无异。
自从后唐皇帝和皇太后自焚玄武楼以后,此印玺就不见踪影,没想到居然辗转流落到了赵德芳手里。
正史上,传国玉玺自后唐消失以后,终宋一朝,一直没有出现过。
杨七暗自猜想,历史上大概就是赵德芳得了此物,想要留着称帝的时候自己用, 却没想到被赵光义给坑死了, 只能把这个东西带进棺材。
传国玉玺可是正统的象征。
饶是以杨七在后世见多识广,此刻见到此物的时候, 也难免有些激动。
不论在什么时期, 这东西都是国宝, 独一无二,分量极重的国宝。
这种东西与其扔出去让大家抢,还不如留着自己收藏。
杨七把玩着传国玉玺,看向了肉疼的赵德芳。
屏退了左右以后,两个人就在白塔内,一谈就是一夜,没有人知道两个人谈了什么。
次日天蒙蒙亮的时候,赵德芳就走了。
而传国玉玺则留在了杨七手里。
杨七拿到了传国玉玺以后,回去就珍藏了起来。
……
大宋要掀起北伐大战,辽国自然也得到了消息。
自从杨七解除了对辽国的经济控制以后,辽国的上京城再次的繁荣了起来。
长时间的经济控制,导致了上京城的辽国百姓们购物有点疯狂。
他们害怕经济控制再次爆发,所以他们几乎把手头上的钱财,全都换成了生活用品。
然而,和上京城街道上的繁华不同,被百姓们拱卫在中间的皇宫显得有些死气沉沉。
萧太后牵着小皇帝共坐在龙椅上。
辽国文武百官们静悄悄的站在台下。
针落可闻。
萧太后瞪着凤眼,冷喝道:“说话啊!一个个都哑巴了。赵光义挥兵百万,南侵我大辽,你们一个个就没什么想说的吗?”
面对萧太后的质问,大殿里仍旧静悄悄的。
萧太后唯有点名,“韩爱卿,你以为当如何应对?”
萧太后点名韩德让,韩德让自然不可能装聋作哑。
左右摇晃了一下脑袋上的翎羽,韩德让躬身道:“回太后的话,老臣以为,事到如今,唯有一战。宋国大兵压境,以赵光义的性子,调动这么多兵马,若是不打一场,恐怕难以收场。”
萧太后挑起凤眉,若有所思的点点头,“打自然是要打,我大辽也不是软柿子。历来只有我大辽欺负别人的份,哪有被别人欺负这一说。”
萧太后这话说的轻飘飘的,可是言语间却充满了那种强国应有的霸气。
说完这话,不等百官拍马屁,萧太后话锋一转,道:“只是我大辽如今内忧严重,虽然在禁海的政令上稍有成果,可百姓依然困苦。以国库如今的存粮,只怕难以支撑一场动则百万人的大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