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1章 虎侯救我!
殇倾子的话说的很大胆,甚至可以说是大逆不道。
杨大和杨五下意识就想远离他。
这种话心里想想就行了,怎么能轻易说出口。
若是传出去了,被证实了。
也许赵光义会先放弃攻打辽国,然后把西北四府挨个捶一遍。
杨七之所以在西北四府立于不败之地,就是因为他从一开始的时候, 就一直把自己定位在宋臣的位置上。
这让大宋朝廷的满朝文武都觉得杨七有利用价值。
在大宋对付辽国的时候,杨七很有可能会成为一柄利刃。
所以,大宋朝廷上的官员们才一直劝解着赵光义,忍着让着杨七。
只要杨七没有举起反旗,就走不到你死我活的局面上。
文臣们会想方设法的拉拢、分化、忽悠,然后用最温柔的办法, 慢慢的消弱杨七,直到杨七虚弱不堪的时候, 他们就会轻易的从杨七手里, 摘走象征着功劳的果实。
这也是大宋文臣们最喜欢干的一件事。
这也是大宋文臣们最后力压武将,走上和皇帝共天下的一道金梯。
土匪是大宋的特色文化,招安同样也是大宋的特色。
大宋的文人们就喜欢招安。
他们用三寸不烂之舌,说服山林间的土匪。
然后等他们下山以后,拉拢、分化,最终用权谋把他们全部坑死。
然后再骄傲的告诉那些武将,看看你们这群丘八,费了那么多兵力干不过的土匪,我一张嘴就搞定了。
然后在丘八们羡慕的眼神下,他们升官发财了。
所以在大宋,只要不举起反旗,那么一切都好商量。
但是举起了反旗,那性质就不一样了。
不论朝廷有多困难, 不论打得过打不过, 朝廷都会集合兵力, 跟你一拼到底。
这也是为什么同样是搞事情, 杨七在西北搞的舒舒服服的,而符家在苏州、孟小波在川府刚开始搞事情,就迅速有大兵压境压了过来,然后碾压了他们。
而殇倾子的话,与造反无异。
所以这是在招祸。
看着三个人都紧张兮兮的,杨七也就不在卖关子了,他噗呲一笑,说道:“你们这么紧张干嘛?你们断定朝廷这一次赢定了,可是我断定,朝廷这一次必输无疑。”
杨大三人不解的看向杨七,质问道:“为什么?”
杨七幽幽道:“赵光义两次北伐,都输了……”
杨大皱眉道:“前两次也许是准备不足,这一次朝廷明显准备的很充分。”
杨七看向杨大,似笑非笑道:“仅仅是因为准备不足?”
杨大茫然道:“还有其他的?”
杨七吧唧了一下嘴,暗叹了一声。
这都怪赵光义粉饰的太好,而且每一次战败还有人背锅,而武将中真正看清楚的大佬又不愿意把这种皇帝的糗事分享给手下的将士。
以赵光义小心眼的性格,真要让他知道了有人在背地里给他英明的名声抹黑,下场一般不会太好。
有很大的几率会被赐下牵机药。
所以,杨大不知道也很正常。
杨七看着杨大,笑问道:“让你统领四十万兵马去作战,但是你不能亲临战场,只能留在大同府城指挥作战,你有几成胜算?”
杨大哑然道:“你在跟我开玩笑?战场的情况,瞬息万变。不亲临战场,如何能料敌先机,如何能够根据战场上的而变化,合理的利用谋略?”
杨大虽然没有明言,但是他话里的意思已经很清楚了,真要按照杨七所说的情况操纵战事的话,必输无疑。
杨七摊开手,笑眯眯的看着杨大道:“所以,大宋讨伐辽国的这一场战事,不会赢。”
杨大三人眉头一拧,杨大沉声道:“你是说陛下会像你说的那样指挥作战?”
杨七好笑道:“不一直都是这样的吗?如若不然,前两次北伐怎会输?南伐交趾的那一战,为什么会输?”
一语点破了赵光义的本质。
杨大三人脑子里仔细分析了一下之前大宋的战事,发现真的如同杨七所说。
有赵光义插手的战事,几乎没怎么赢过。
杨大和杨五心里都在暗自庆幸,庆幸杨家如今脱离了赵光义的掌控,不然杨家很有可能会被赵光义坑死。
许久过后,杨大问杨七,“那若是这一次战事,陛下彻底放权给底下的将军呢?”
杨七苦笑着摇了摇头,“彻底放权?怎么可能?那可是大宋最精锐的几十万大军的兵权,赵光义怎么可能放心交到别人手上?你别忘了,赵家是怎么夺来的皇位。”
杨大三人心头一震,他们轻易的能判断出,杨七说的是真话。
赵家是靠着兵变起家的,他们自然不可能让兵变的事情,再在大宋发生。
大宋目前历任两位皇帝,自从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以后,禁军的兵权就从没有旁落过。
杨大扫了三人一眼,压低了声音道:“这一次宋辽大战的结果有些悬了。咱们该怎么做?”
杨七郑重道:“这也是我为何留下你们三人的原因。就是想特地叮嘱你们三人,在大战开启以后,你们必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下朔州和寰州。然后游骑军负责扫清残敌,铁骑军率领着七万民夫,驻扎在寰州。复兴军单独出击,那些应州。
拿下应州以后,这三州之地就和西北四府连成了一片。
驻守在大同府城的驻军和复兴关的驻军,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前挺。
扫清三州以后,我们就按兵不动。
朝廷拿不下幽州,我们就绝不打云州。
切记不可贪功冒进,一旦朝廷的中军溃败,我军孤军深入的话,很容易陷入到被围困的局面,到时候就危险了。”
杨大三人闻言,重重的点了点头。
提醒了杨大三人谨慎行事以后,杨七就没什么可交代的了。
杨大三人纷纷返回军中早做准备。
战前准备让整个西北四府都动了起来。
大批大批的粮草和军械开始运往复兴关。
各军驻防在暗中已经调换。
十一万大军,在九月底的时候,已经全部集结在了复兴关口。
今入十月的时候,朝廷答应征发给杨七的二十万民夫也送到了大同府城。
说是民夫,其实就是一群难民。
杨七见到这群民夫的时候,他们的状态和此前杨七从大宋朝廷要来的黄河岸边的难民没有差别。
一个个都穿的破衣烂衫的,饿的面黄肌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