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高瞻远瞩
虽然说,这是金属货币,但是只要是面值规定价值,那实际上其实就是信用货币。只不过相对纸币而言,是多了一层“遮羞布”而已。
虽然说,有规定这个新钱要发行,需要啥啥啥的条件,可就如今来说,还不是崇祯皇帝一言以决,最多烦了就来个“朕意已决”,看看哪个臣子敢继续反对!
只要军队认这个新钱,那新钱就不是问题。而崇祯皇帝在军中的威望,却是除开国皇帝(两位)之外,算是最大的了。
由此,朝廷急缺钱的事儿,其实是得到了解决。
但是,崇祯皇帝其实还知道,光解决钱的问题是没用的,必须要有足够的物资才行。要不然,钱多物资少,那钱一样会贬值。
他在议事时候所做出的革新决定,其实就是一揽子的计划。
废除原有户籍,不再限制各个职业,也不再捆绑他们,就能激发出他们最大的生产积极性。
除此之外,崇祯皇帝还宣布革新卫所制,就只是在京师就有二十六卫。即由洪武大帝朱元璋仿唐宋等前朝制度设上十二卫,永乐大帝朱棣增设十卫,明宣宗宣德皇帝增设四卫,合计二十六卫。
卫所制的革新,就从这二十六卫开始。
之前组建新京营的时候,就已经从各卫所和边军中抽调了精锐军卒。剩下的那些军卒,崇祯皇帝直接下令改制,设立屯田军,建筑军,养殖军等等。
顾名思义,这是以军队的组织方式从事种田,建设,养殖等等,所用资金,包括军饷、劳动工具等等,皆向大明皇家银行借贷;一年之盈亏和朝廷五五分成。也就是说,如果亏损的话,国库要拨钱填补亏空;如果赚钱的话,国库可以有一笔收入。
这些特种军队的开支和利润分成,由户部审核,受都察院监督,高级军官的任免,受兵部委派。年终时候,各部尚书并都察院左右都御史要向内阁汇报,并提交皇帝总裁。
这么一来,就等于朝廷不用再费心养着这些卫所军户,连启动资金都是从大明皇家钱庄去贷款,自力更生去赚钱。
一开始,朝廷肯定是要有所照顾的,比如说,工程优先给他们承包,养活他们。
当然,他们干的活,以前是用劳役的方式征集百姓干活,算是无本买卖;但是,如今让他们干活,给得是新钱,从某种角度来说,也算是无本买卖;只是通过这种方式,减少了扰民,又能让新钱活动起来,成为衡量劳动价值的体现,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除了这种朝廷形式的大力发展生产之外,崇祯皇帝还出了一份告示,鼓舞民间大力发展生产。
京畿之地,有皇帝领兵镇守,可以预见的未来,该是能太平的。
如此一来,荒废的田地要重新开垦种植,烧毁的房屋要重新修建,煤矿、铁矿等等,也都急需大量的工人。
朝廷出的告示,就是告诉京师百姓,哪里需要人手,哪里可以赚钱等等。
如果没有钱,那没关系,可以去大明皇家钱庄借贷;只要有手艺,只要有力气,就能赚到钱!
这时候,大明皇家钱庄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
任何经济活动,都离不开钱,大明皇家钱庄,是真正成了经济发展的心脏,源源不断地为经济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金钱),使得各项经济建设都能开展起来。
如果没有大明皇家钱庄的话,很多人就只能望洋兴叹,或者有魄力一点的,就只能去借高利贷。
这个时代的人,没意识到大明皇家钱庄的作用,但是崇祯皇帝自然是知道的,这一系列的布局,就是以大明皇家钱庄作为核心来布局的。
辽东换人的事情一结束,孔有德和耿仲明便带着换回来的家小,从山海关那边启程,赶回京师这边缴旨。
等他们到了京师这边的时候,就看到了热火朝天的局面。
沿途的城镇野外,到处都是人。
男人、女人、老人,小孩,都在忙碌地干活。有收拾家园的,也有在田地里忙碌的,总之,是一片繁忙的景象。
这一幕,让他们这些刚从辽东回来的人,都看得目瞪口呆。
京畿之地不是刚发生过战事么?什么民生凋敝,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野才是正常的吧,为何这里看着就像太平盛世呢?
越靠近京师,就越是热闹。甚至在官道上,都能看到有人在敲锣打鼓地招人,薪水还一家比一家优厚。至少在他们这些刚归来的人眼里,就是如此认为的。
除了他们之外,还有另外一支从关外回来的队伍,也对这一幕看得目瞪口呆。这支队伍,就是去清剿河套平原的唐通所部了。
唐通受命报复土默特左右旗,虽然很快就攻下了归化城,但是这些土默特部是游牧的,就费了他好多时间来围剿,终于把大部分土默特部给歼灭了,俘获了他们的牛马羊,然后兴冲冲地回来。
结果进关之后,唐通就听说了皇帝亲自领军如何大展神威,拳打流贼,脚踢建虏,一举平定了京畿之地的贼乱。
他就有些后悔,如果没领这份差事出关的话,估计也能立下更大的军功了!
在宣府那边时,他还没感觉到什么。但是等过了居庸关,唐通也见识到了热火朝天的局面,以至于他怀疑自己是不是走错了。这才过去几个月,关内怎么就变了天呢!
相对于孔有德这支队伍遇到的,大都是有人热情地喊话招工不同,唐通这支军队,是押着战利品回来的。全是牛马羊,数量很多,非常壮观。就有人来问这牛,羊的卖不卖了!
唐通的感觉是,他娘的,怎么突然之间那么多有钱人了?是个人就问卖不卖的,什么时候都能卖得起牛羊了?
两支队伍到了京师时,差不多也打听清楚了,为什么会是这么热火朝天的局面,顿时,他们又一次刷新了对崇祯皇帝的认知。
最初的时候,当今皇帝混用无能,不辨忠奸!
到后来,当今皇帝武勇盖世,领兵打仗,战无不胜!
然后呢,他们又发现,当今皇帝竟然能翻云覆雨,一下把民事都搞那么厉害了!
不用说,他们对当今皇帝就更敬畏了。
再说崇祯皇帝这边,真的是非常忙,甚至比原本的崇祯皇帝都要忙。
不是他不想当甩手掌柜,给自己减轻一些活,而是没法当甩手掌柜。
这次的革新,好多都只有他知道其中的关键是什么。必须要有他把握,才不至于事情发生偏差。
比如,有关大明皇家钱庄的事,这其实是后世银行的职能,并且还是集央行和普通银行于一体的,借贷法记账,如何管理章程,如何发放贷款,如何进行结算等等。大量的宫女拨到钱庄里做事,各项章程,他都要过目。
好在他身边就带着周皇后,还有张皇后以及太子朱慈烺等人,他过目拍板过一遍,就让他们去执行。
还有那些特殊军种,其实就是后世的国企了。如果管理,别人也都是头一遭,需要他来把控。当然,他身边随时带着一群能接手的人,朱慈烺肯定要在,分别对应的六部尚书等等,也都要分派活,把要点和注意事项给他们点明白。
除了这些事情要忙之外,国事也都在烦他,还必须是他做主的那种,没法让首辅他们直接处理的。
比如说,南方的求援奏章。各地贼乱,很多城都失陷,最多是勉强自保,至于反攻,压根就是梦想。
然后听说皇帝大发神威,竟然打跑了李贼大军和建虏大军,一时之间,很自然地,求援奏章是如同雪片一样飞往京师。
但是,崇祯皇帝在稳定京畿之地之前,不可能领兵去救。要不然就真的是按下葫芦浮起瓢,最终两头都不得好。
为此,这些奏章,他全都留中,或者是回旨,让他们尽忠职守,一定要守住,等朕领兵讨伐。但是至于什么时候领兵去,就没有个准信。
此时的崇祯皇帝,只关注晋地和京畿之地。领兵坐镇这里,看着废墟重建,看着各衙门,各城各地重新步入正轨,他才能放心。
不过,也有事情,是他一直在担心的,那就是粮草问题。
晋北的粮食已经收获了,但是最多是稍微支援下京师这边。晋中地区,耽搁了农时,自己都有点够呛,不可能支援京畿之地的。
等到这十月初的时候,崇祯皇帝已经在考虑,要领兵南下了。
这个时候,底下人来报,孔有德和唐通等人都回来了。
于是,崇祯皇帝立刻下旨召他们觐见。
武英殿内,唐通先觐见,向崇祯皇帝禀告了战果。
河套平原的土默特部左右旗,没想到在大清领兵攻入关内的时候,明军竟然还能出兵去打他们,因此,措手不及之下,除了逃走的一部分之外,大部分都被歼。
妇孺和老人以及部分男丁,一共俘虏了三千来人,暂时安置在了宣府那边,等皇帝旨意再行处置。
战利品中,大小马匹一共有五百多匹,大小牛一共是一百多头,羊最多,有三千多头。让唐通有点遗憾的是,他出兵的时候,有一部分去别处游牧,就被跑了。
对此,崇祯皇帝还是非常高兴。这种战事,打起来就是划算的。
母马、小马以及相应的牛和羊,就全都拨给养殖军进行养殖,当然,要折算到成本里面的。然后合适的战马就拨入军中,牛则去市场发卖给农民,也有一部分拨给屯田军,羊的话,也都拿去卖了。
唐通这边,加封太子少保、左都督。相应将士,也是论功行赏,或给粮田,或给赏银,或者升迁。
等唐通退下之后,孔有德、耿仲明和吴三桂、祖大寿一起觐见。
这几个人,才刚进武英殿,就立刻跪下山呼万岁!
崇祯皇帝甚至还听出来了,在这喊声中似乎有哽咽之意。
对此,他并不奇怪,毕竟像他这样的好皇帝,那可是不多的。
这不,就见崇祯皇帝微笑着说道:“众卿平身!”
然后呢,他又亲切地说道:“卿等上前一些,让朕看看卿等。”
祖大寿上前之后,看到皇帝看着他,有些感慨地说道:“祖卿,几年未见,老了啊!”
一听这话,祖大寿便又跪了下,呜呜道:“罪将以为此生再也见不到陛下,再也不能为陛下效力了!”
他和原本皇帝之间的恩恩怨怨,崇祯皇帝并没有多在意,此时看着他,微笑着说道:“朕看卿胡子头发都白了,还能为朕效力否?”
祖大寿一听,立刻抬头,大声回奏道:“只要陛下有旨,罪将万死不辞!”
说话的同时,他才开始真正打量皇帝。
一路归来,有关当今皇帝如何神勇无敌的话,他已经听说过无数遍了。到了京畿之地之后,他又见识了当今皇帝的种种手段,真的是让他震惊了又震惊。甚至他都怀疑,是不是其实是换了个皇帝,要不然怎么可能变化这么大?
但是,此时此刻见到,祖大寿还是认出来,这就是原来的皇帝,面貌什么的,和印象中没有区别。但是,区别也是有,他能感觉出来,那就是眼前的这位皇帝,充满了自信。
不愧是太祖皇帝的子孙,一朝被太祖皇帝点拨之后,便有太祖皇帝之英姿!
崇祯皇帝这边,听到祖大寿的话之后,便转头看向孔有德和耿仲明两人,问道:“卿等家人都好?”
听到这话,孔有德和耿仲明两人立刻下跪,感激涕零地回奏道:“多亏陛下恩典,末将才能和家人团聚!”
崇祯皇帝听了,笑呵呵地让他们平身,同时说道:“能回来就好!”
说了一句之后,他便认真了起来,对他们说道:“朕要先平定关内,再考虑收复辽东之事。这个时间,很可能要三四年之后。因此,朕考虑还是要重建东江军,卿等以为如何?”
有东江军的牵制,建虏才不能和上次一样用倾国之兵来攻打关内。如果东江军的实力再强一些,甚至都没法再分兵入关!
至少在崇祯皇帝看来,要对付建虏,东江军是有必要存在的。
听到这话,几个人互相看了下,最终都转头看向了祖大寿。
这个事情,他们其实在路上就有过讨论。毕竟都是多年从事辽事的人!
祖大寿也不犹豫,当即向崇祯皇帝奏道:“陛下,罪将才从辽东回来,知晓一些建虏内部的事情。据罪将估计,建虏在三四年之内绝不敢再入寇关内!”
看到崇祯皇帝在认真听着他说话,他就连忙接着解释道:“建虏内部,其实矛盾很多,光是主幼臣强,就有很多是非。原本他们已经互相妥协,但是被陛下杀了一些,建虏内部势力又要重新争权夺利。就罪将临来之时……”
他把布木布泰和多尔衮等人在换人事情上的明争暗斗,详细地说了一遍以证明建虏内部其实不稳。
然后,祖大寿又接着说道:“且如今建虏对于投降的汉人,甚至还有其他族人也多有疑心。甚至有不少人对待其他族人很是恶劣,加重了建虏内部的不稳。”
“另外草原诸部,原本被建虏强行压服的,看到建虏如此大败,也有异常举动。据罪将所知,此等以漠北蒙古为最,有不听建虏号令之嫌了。”
“……”
不得不说,祖大寿是在建虏内部呆了几年的,他原本的部下,还有儿子都在建虏那边做事,知道的事情就远比一般人要多,更不用说是关内这边了。
此时,他一件件事情说出来,崇祯皇帝听得都很认真,其中有些事情,他从了解到的历史上能大概猜出来,但是有的事情,确实是第一次从祖大寿这边听到。
把祖大寿换回来,光是这些情报,就很值了。
祖大寿一口气把他知道的事情都说了,并且分析了,最后才对崇祯皇帝奏道:“如此种种,皆因陛下重击了建虏所致,由此,罪将敢断言,三五年之内,建虏不会,也不敢再度入关。”
崇祯皇帝听得点点头,但是开口说话,却还是让他们大感意外道:“这些,朕都了解了,不过东江军也还是要重建!”
祖大寿等人一听,顿时面面相觑。甚至祖大寿都怀疑,是不是皇帝怀疑他说得话是假的了?
崇祯皇帝看到他们的脸色,便知道他们心中在想什么,他当即微笑着说道:“朕重建东江军,其实是有两个目的。第一,是要牵制建虏;第二,也是朕最看重的目的,是……”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看到他们都在认真地听着,便继续说道:“……东江军是水师,这便是朕的目的,要重建一支天下无敌的水师出来。这个天下,不是指大明朝,而是指全世界,包括西夷!”
祖大寿和孔有德等人听了,不由得大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