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刀下留人

不过这种事情,要是换了以前,在朝堂上提出这个换人的事情,绝对是有一堆文官会站出来喷。站在道德的高地上,指责这是和建虏媾和,有辱朝廷威望啥啥的。

但是,此时的崇祯皇帝,才不在意有没有文官会反对。想要拿他来刷声望的,他不介意教他们“后悔“两个字怎么写!

不过他估计,在他掀了桌子,破坏了他们原本熟悉的那套规矩,亮了屠刀之后,应该没什么文官敢来糊弄他了。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皇帝做出了这个决定,真的是非常不容易的。

孔有德和耿仲明见皇帝态度坚决,不由得非常感动,也不顾甲胄在身,先后双膝跪地,向崇祯皇帝磕头,同时激动地说道:“末将替三千将士叩谢陛下隆恩!”

听到这话,崇祯皇帝反而愣了下。

说真的,他一开始想的,其实孔有德和耿仲明的家小,却全然忘记了他们的手下,一起归顺朝廷的那三千将士,绝大部分应该也是在辽东有家小的!

为什么自己会忽视了这三千将士的家小呢?他们的处境,是和孔有德以及耿仲明一样的啊!他们也有家人,因为他们归顺朝廷,他们的家小肯定会被建虏报复!

想着这个,崇祯皇帝不由得在心中检讨自己了。

君为轻,民为重,更不用说,自己在后世,其实就是属于民这个群体中的。后世的教育,也都是强调民这个群体。

想到这,他暗暗地警醒自己,提醒自己,以后的国策上,一定要多考虑普通百姓,唯有如此,才对得起自己穿越的这一次机会!

随后,崇祯皇帝便开始论功行赏。

昌平之战,基本没大打,崇祯皇帝带头冲锋就结束了战事;随后的追击战中,是新归顺的降军出了大力,伤亡也最重。另外,能让这次战事如此顺利,还得益于偏师出征辽东。而在这个过程中,又以孔有德、耿仲明利用信息差背刺建虏,才得以打败锦州建虏,夺取海州。

因此,周遇吉等将领只是得到一些财物赏赐,高一功、李来亨在阻击战中表现出色,都封为京营参将,而吴三桂加封右都督,是为一品武将,成为京营总兵之一,孔有德和耿仲明升为京营副总兵。山海关总兵高第就没什么功劳,只是得了一点钱财赏赐。

文官方面,黎玉田升为蓟辽总督,杨廷麟升为兵部右侍郎。

接下来最为重要的事情,是新归顺的降卒,也就是五万大顺军和四万关宁军,混合原有京营的七万将士进行整编。基本上来说,原有京营的七万将士都有升官,降卒和关宁军扩充到原有京营的架构中。当然,视所立军功大小为主。

预计整编完成之后,京营能达到十六万人马了。

不过这是京畿之地北方的所有朝廷官军了,崇祯皇帝把忠勇侯周遇吉留在三屯营坐镇,负责东到山海关,西到居庸关的整个长城防线。山海关依旧由高第坐镇。

在整编完成之后,能带回京师的,大概就是十三万人马,京师还要留三万人马驻守,以后随驾出征的,也就是十万人马左右。

除了整编军队之外,之前从辽西走廊迁到关内,暂时安置在抚宁卫和山海卫一线的辽民,都西迁,安排到永平府区域,并从京师那边再迁一些人口过来。

府县的文官,都从京师抽调。衙门底层的人手,则安排这次战事中受伤不能再上阵厮杀的将士充任。

孔有德和耿仲明两人,从三屯营这边接受了俘虏,要安排换人的事情。最终他们接受到的俘虏,达到了两百多人。本来是有三百来个俘虏的,不过伤重死了一些,崇祯皇帝就都给他们了。

孔有德和耿仲明自然是认得这些俘虏的,立刻记下这些俘虏在建虏中的官职和姓名等,然后写了信,由蓟辽总督黎玉田过目之后,立刻送往辽东,实施换人的事情。

………………

辽东沈阳,此时已是非常壮观。

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挂了白幡,十四万人出征,最终却只回了十万人左右,建虏也就这点人口,基本上每家都能摊上。

崇政殿内,建虏中的头目,基本上都是在的,不过都是满洲族人,并没有外族的人在。

摄政王多尔衮,脸色阴沉,一看就知道,心情非常不好。

这一次出征明国,是他力主的,又是摄政王之一,自然要负主要责任。

损失这么惨重,还捞不到好处,不但是军中,连国内其他人都有对他不满的声音,很多人开始怀念皇太极时期大清所向无敌的往事。

明面上,这一次出征,损失了四万人马左右,以至于差不多家家都要披麻戴孝;但是实际上,多尔衮自己心里清楚,大清的局势,比这要严重多了,远不是损失四万人马的影响。

首先,这一次入关之后,大清将士再对阵明军,不会再有以前的心理优势,很难再像以前一样发挥出十二分的战力。这个事情好像有点玄学,但是真的会影响到战事的胜利与否!

其次,那明国皇帝太过狡猾,竟然放过了孔有德等人,只是单独不放过建州女真,这让各族和大清都有了一定程度的隔阂。在这其中,以汉人为最。

这可不只是汉人不再像以前一样依靠大清,还有大清这边有不少声音,要求清理军中汉人,把汉人贬为包衣,甚至是干脆杀了了事。

大清本部的人口本来就很有限,全靠着掠夺生女真来充实本族人口。在大清国内,人口最多的,其实还是汉族。虽然原本的辽东汉人杀得差不多,但是每次入关的时候,都是一二十万地掠夺关内汉人人口来充实辽东的。

真要把汉人都杀了,那辽东就绝难繁华起来,大清的国力也就不可能强大起来。

最后,这一次入关的失利,还影响到了满洲族人的内部。

原本的话,多尔衮靠着自己的实力和多铎等人的支持,和代善等人妥协后处理完善了内部的关系。但是,这次入关的损失巨大,已经让很多人对他不满,权力的更替很容易再次发生,影响大清的稳定。

当然了,多尔衮肯定是不甘心他成为替罪羊,由此下台,交出摄政王的权力。

虽然阿济格已经战死,但是他还有多铎支持。关内的事情,他都和代善商量,要背锅,代善也要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的实力依旧是很强的。

此时的崇政殿内,异常地沉闷,一直到和硕豫亲王多铎大步走入殿内,才引起了一些动静。

就听多铎向多尔衮说道:“那些汉狗都已经抓起来了,一个都没漏,大概万人左右!”

多尔衮想到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安抚那些战死将士的家属,特别是满洲族人的那些。这是大清的根本,不让他们释放下心中的悲愤,后面的事情就有些难办。

要做到这事,也是很容易的,多尔衮自己肯定不会认罪,那就追究叛变的孔有德和耿仲明等人的罪责了。反正事实上也是,如果不是孔有德和耿仲明的背叛,关内的局势说不定就是另外一种了。

孔有德和耿仲明的家小当然是不能放过的,还有他们的手下,自然也不能放过。多铎说是万人左右,多尔衮便知道,他在抓这些汉人的时候已经杀了一些,要不然绝对不止万人的。

对此,多尔衮自然不会多问,反正抓起来也是要杀的。有万人左右来血祭那些战死的人,已经有足够的排场了。

此时,就听多铎又在问多尔衮道:“外面跪着的那些汉狗,还留着干什么,一并抓了便是!”

听到这话,多尔衮有些头疼了。

外面跪着一大批汉官,基本上都是以前投降的关宁军高级将领,被皇太极分到了各旗担任高级军官的,分别是正黄旗都统祖泽润,副都统祖可法,参领祖应元;镶黄旗副都统祖泽洪,参领邓长春;正红旗副都统葛朝忠;镶红旗参领吴汝玠;正白旗副都统裴国珍,参领胡弘先;镶白旗参领祖邦武;正蓝旗副都统祖泽元,参领祖泽沛;镶蓝旗副都统张存仁等等。

如果没有吴三桂领关宁军入侵辽东之事,那肯定没这些人什么事。但是,随着吴三桂领关宁军攻打辽东,杀了好多大清军民,又把海州和周边的粮田全都破坏,这就引发了大清上下的愤怒。

孔有德和耿仲明等人的投降,他们的家小自然要抓。作为和吴三桂关系密切的这些汉人,也有很多人要求抓了血祭。听到风声的这些人,就赶紧来请罪,一直跪在外面。

对于多尔衮来说,处罚外面跪着的这些祖家军吧,人家是早在大凌河之战时就投降了大清,一直为大清效力。按理来说,他们和吴三桂的关宁军早已割裂,也不能怪到他们头上。如果真要处罚,那时候可是投降了一万多。当时为了笼络他们,还鼓励满汉通婚,这都过去了将近二十年,很多人都和满洲族人有瓜葛,难以割裂的。

可是,要说不处罚的话,那些被关宁军祸害的满洲族人就不答应。吴三桂领军逃回去了,那就要这些原本是关宁军的人付出代价。并且他们都表示,汉人就没有可靠的,统统杀了都不为过。这种说法,也有非常多人的拥护。

多尔衮考虑了一会,忽然问多铎道:“祖大寿人呢?”

祖大寿才是祖家军的核心人物,外面跪着的人,都是他曾经的部下,甚至里面都有他的儿子等等。

多铎听了,不知道他为什么突然提祖大寿,便回答道:“那老狗一直说生病在家,我去把他抓来?”

“不!”多尔衮听了,便立刻对他说道,“祖大寿和吴三桂是舅甥关系,且祖大寿第二次降了我大清之后一直称病不肯效力,其心可诛。就让外面的那些人去拿了祖大寿,由他们亲自动手血祭祖大寿。如此,既能对得起那些战死的族人,也能让这些人明白,唯有他们这样真心为大清效力的,才能免死,像祖大寿这种,大清必杀!”

说到这里,他看向唯一坐着的代善道:“如此,可否?”

代善从关内逃回辽东之后,身体一直不好。加上资格老,就有了议事赐座的荣耀。

对于汉人到底该怎么处置,代善也是倾向于比较谨慎,而不是类似多铎这种对汉人喊打喊杀的。此时听到多尔衮问他的意见,他便点点头道:“你是摄政王,你说了算!”

这个话,多尔衮是有点不满的:什么意思?是不是这么做要是没事的话,就是你也赞同的;如果这么做有事的话,就是我做主的原因?

不过他心中虽然不满,但是在这个局势下也不敢和代善交恶,便示意多铎去做了。

杀人以泄愤,而后还要表功以鼓励。对于这些手段,多尔衮还是很熟悉的。

这不,他在多铎走了之后,便看着在殿内的其他人说道:“固山贝子尼堪是被孤留在三屯营以掩护大军撤出关内,如今战死殉国,追封为敬谨亲王,诸位以为如何?”

从固山贝子到亲王,还有贝勒、郡王等等,直接封到亲王,这是越了好多级封的爵位了。

不过这是死后封爵,和活人不冲突,并且在这个背景下,重赏才能重新激励士气,因此,多尔衮便做出了这个决定。

代善和多铎等人,在大殿内的,几乎有一半人是因为尼堪驻守三屯营,才让他们逃过了明军的阻击,得以逃回辽东。此时,代善等人,自然不会反对,就由着多尔衮把留守三屯营的那些人,都越级追封。

相对于阿济格的战死,明显是尼堪这边更好宣传。其中区别,殿内的这些奴酋全都心中有数。因此,其他人也没有质疑,这个事情就这么通过了。

在他们想尽脑汁想要重振大清士气时,一群人闯入了祖府。

后院大堂内,一名仆人匆匆入内禀告道:“老爷,少爷他们回来了!”

大堂内的躺椅上,躺着一个头发胡子都已经半白的老人,听到声音,便睁开眼睛,同时坐了起来。

却见一大群人已经走入大堂,围着他站了一圈,皆是无语。

这个老人,不是别人,正是投降建虏又逃回去,然后又被建虏俘虏后归顺,但是一直被软禁在家的祖大寿。他抬头看了下这些熟悉的面孔,皱起眉头道:“伱们不是去请罪了么,为何气势汹汹来我这里?”

祖泽润听了,叹了口气回答道:“他们说,我们只有和你断绝关系,亲手把你血祭给那些战死的人,我们才能活!”

祖可法也是跟着恨声说道:“都是该死的吴三桂害的,这事只能怪他!”

其他人都是附和,却没有人反对建虏的意思。

祖大寿听了,缓缓地站了起来,然后一个个地看过去,忽然说道:“你们还看不出来么,大清这么多年来的气运,已经到头了。以前的时候,大清何曾有过如此大败?”

听到他的话,祖泽润沉声说道:“不管大清的气运是否到头,我们必须要过了眼下这一关!”

有些话,不用明确说什么,要不太让人难堪了。

祖大寿听了,忽然叹了口气道:“早知道我是这样死,还不如当初直接战死算了,至少不会有人误会我!”

祖泽润听到这话,不由得埋怨道:“还不都是因为你三心二意?要是一早就为大清真心效力,又怎么可能落得如此地步,说不定早就拿下山海关,也就不会有今天这事了!”

听到这话,祖大寿忽然严厉了起来,冷声喝道:“你懂什么?”

说到这里,他似乎是陷入了回忆,语气和缓了一点说道:“当年一时冲动,不顾大清攻打京师,带兵返回山海关,这是形同谋逆啊!但是陛下却能赦免我,并且一直遵守承诺。我打了败仗,又投降了大清,找了机会逃回去之后,陛下不但不治我的罪,反而继续重用。别人都说陛下昏庸,但是至少对我来说,皇帝如此信任,古之未有,我又岂能负之?”

“都说陛下变得英明神武起来,整顿朝堂,又亲自领军出征,竟然还打败了大清……”祖大寿说着说着,忽然脸上露出了一点向往之意,喃喃地道,“真想亲眼看看,陛下到底变成什么样,怎么会如此厉害了呢?”

他自己很明白,他是不可能再见到当今皇帝了。

祖大寿的脸色很快淡然下来,再次扫视围着他的这些人,有他的儿子,也有他的义子,还有他曾经的部下,如今都在等着他死来帮他们活命。

对此,他也没什么抵触,缓缓地说道:“走吧,反正我也老了,身体已经不中用了,想逃都不可能再逃回去,就这样吧!”

说完之后,祖大寿自己往外走去,也不再交代什么。

祖泽润看着他的背影,忽然说道:“爹,请恕孩儿不孝,须得把你绑上了才好出府门。”

………………

正午时分,虽然太阳当空照,但是沈阳城外,聚集了无数披麻戴孝的金钱鼠尾,他们围在一个塔台四周。这里是举行祭奠仪式的地方。

在塔台下,绑着上万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

这些人中,有的在哭泣,有的在怒骂,有的哀求,什么样的人都有,但是改变不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他们要被行刑,用他们的血去祭奠这次死在关内的三四万大清勇士。

祖大寿同样被绑了绳索,甚至因为害怕多铎挑刺,这绳索还绑得死死的,绑得祖大寿的腰都直不起来,绳子几乎都勒进肌肉里面去了。他勉强能抬头,看着周边的人群。看到身边人对生的留恋,还有那些满洲族人对他们的恨意,他全然不在意。只是偶尔转头看看刽子手那边,眼神中有一丝痛色。

那些刽子手虽然同样是金钱鼠尾,但是他却是认得出来,全都是投降了大清的汉人。有他的儿子,还有他的部下,也有尚可喜的人以及早之前投降了大清的汉人,比如麻登云,黑云龙等人。

这些人该是被大清认定不是很可靠的汉人,所以要他们来行刑以表忠心吧!

父子相残,夫妻反目,甚至人吃人,祖大寿都是见识过的,对于人世间的这一切,他早已麻木,不吵不闹,不悲不喜,就那么呆呆着,等着行刑时候的到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都市言情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