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萧何张良
一开始,快马消息是明国骑军伏击了张天琳部。
这个消息,倒也不是特别意外。雁门关被明国夺回,就有想过明国军队会南下。
但是,已经出发的李过很快又派快马禀告,说是明国皇帝亲率骑军伏击了张天琳部,并俘虏了张天琳之后交换了俘虏便从代州退走了。
这个消息,就让李自成等人大吃一惊了。
明国皇帝亲自领军,实在是有些难以想象了!
最后,李自成一行人商量之后,决定从宁武关撤军,先回代州了解具体详情再定。
宁武关这边,看到贼军拔营东去,便立刻快马禀告雁门关这边。
此时,崇祯皇帝已经开完了战后总结,刚好,宣府宁龙领着一万挑选出来的宣府步军,押着大量的粮草物资赶到前线。
于是,崇祯皇帝便宣布,以宁武关守军为基础,重新改编京营,并且开始战后叙功。
首先是周遇吉,守住宁武关,挡住了李自成大军,并致其伤亡近三万,又夺回雁门关,伏击张天琳所部贼军有功,被崇祯皇帝封为忠勇伯;
而后,两个骑军营的总兵贺赞、贺珍,随驾亲征,定宣府、阳和及大同三地,又救援宁武关,夺取雁门关以及伏击张天琳部贼军有功,加封太子少保、左都督。
另,总兵朱三乐增援宁武关、夺取雁门关有功;魏师贞随驾亲征,定宣府、阳和两地,加封太子少保。
御前直属标营游击金振孙除随驾之外,报信宁武关功劳甚大,提升为参将。
其他大小将士,也都论功行赏,该升官的升官,该赏赐的赏赐,在宣府物资的支持下,都是立刻兑现。
一时之间,全军士气高涨,求战之心火热。
不过崇祯皇帝听取周遇吉的建议,并没有立刻出击,而是继续整编训练军队,同时派出夜不收,刺探当前李自成大军的动静。
几天之后,李自成便领大军到达了代州。
对于大顺军中一般人来说,代州在朝廷官军的攻打下并没有沦陷,是胜利的一仗。
但是,对李自成来说,却是非常恼火的一仗。
代州之战的消息,在李过所领前锋大军到达之前,高桂英就已经下了封口令,任何人不得谈论这次的代州之战。
等李自成到了之后,她才私下里把所有情况都给李自成说了,最后,她有些担忧地对李自成说道:“我看这个皇帝真的非常厉害,最能蛊惑人心。本该是朝廷官军偷鸡不成蚀把米的战事,硬是被他赢去了军心。你和他直接交战,一定要小心啊!”
李自成已经消化了一系列对他来说匪夷所思的消息,听到媳妇的话,也是感到棘手。
打仗打的是什么,不就是是士气么?
如果军队的士气如虹,那军卒就能悍不畏死!这种军队,非常难对付的!
他正想着呢,就看到高桂英似乎犹豫不决的样子,便皱着眉头问道:“还有什么事情,有就说出来!”
高桂英听了,挥手让房间里的侍女都退下,然后才带着一点忧虑之色对李自成说道:“白广恩从太原押送粮草过来,刚好是代州之战后,被他察觉到了一些异常。我特意让人盯了下,发现他有派人打听明国皇帝的事情,并且还派了不止一个人打听。”
说到这里,她犹豫片刻,最终还是说出了她的担忧道:“这些为朝廷效力过,但是最后迫不得已投降我们的将领,你说他们听说皇帝的这些事情,会不会心里有什么想法?”
李自成听了,眉头都拧成了一个“川”字,脸色阴沉,低头看着地面,一言不发。
此时的他,早已过了讲义气的那个年代,要不然也不会为了壮大自己的势力,火并了对他有恩的罗汝才等人。
作为大顺国的国王,当了孤家寡人,要说他不相信一直跟随他的老弟兄,那可能是假的;可要说他完全信任那些投降他的朝廷将领,却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如果换成是他,被逼无奈投降了反贼,本来的话,天下大势已去,可能还没什么。但是,突然间知道皇帝变得英明神武起来,那又会有什么心思,那是真的不好说!
李自成也不得不承认,就这个时候来说,天下人其实还是认大明朝为正统的。至于他的大顺国,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还是带偏见的。并且类似大顺国的,还有张献忠那厮早在去年就建立了大西国,并且是占据了湖广这个粮草大省而不是他偏居西北。
为了夺取天下,李自成虚怀若谷,接纳降将,甚至连射瞎他眼睛的陈永福都收了,就是为了告诉天下人,他李自成求贤若渴,有雄主之资。
但是,为什么……为什么那个昏庸的明国皇帝突然一下变得这么精明起来了呢?
本来的话,他在建国檄文中都有帮昏庸皇帝说好话,谴责贪官污吏,从而给他的追赃助饷提供合理性。结果没想到,昏庸皇帝不昏庸了,这岂不是等于自己都认可那个皇帝!
这么一来,让手下人又怎么想?
想着这些,李自成觉得有些头疼了!
最终,他秘密召见牛金星、宋献策等心腹商量这个事情。
李自成把情况一说,顿时,牛金星和宋献策等人都不由得沉默了。
人心这个东西,远不是喊打喊杀就能解决的。
像白广恩这样的人,谁敢保证他心底没有再叛变的意思?那明国皇帝都允许他们投降,还开出可从军,也可回家,但不能再为贼的说词。甚至在两军阵前表演了一出救无名小卒的戏码,连张天琳都能放过。
可是,如果要处罚白广恩的话,人家至少到目前为止,对于大顺国还是有功劳的,真要处罚,那会失人心的!
但是,又不能不防着,万一关键时候他突然反水怎么办?
沉默了一会之后,牛金星便向李自成建议道:“殿下,要不对白广恩明升暗降,夺了他的兵权,如此就不怕他背不背叛了!”
李自成一听,心中一动,看向他道:“理由呢,终归要个理由才好动他!”
牛金星显然想过,便马上回答道:“就说他押运粮草有功,升他为督粮官,让他回陕西去凑集粮食。”
李自成听了,感觉有些不妥,便转头问宋献策道:“宋卿以为呢?”
宋献策听到问话,想了下回答道:“纸是包不住火的,代州之事,迟早会传开。如此一来,类似白广恩这样的人如何处置?因此,微臣以为,不如让白广恩他们这样的将领,调往南方受绵侯统御,攻打明国南方各省,如此好处有三。”
听到这话,李自成露出了感兴趣的表情,示意他接着往下说。
于是,宋献策便继续说道:“第一,调往南方,当让明国皇帝对他们的影响减到最小,如果我们能灭了明国皇帝,那就不再会有影响;第二,他们到了南方,为大顺国立下的功劳越多,就越难回头。如果能抓到明国的一些宗室,最好是藩王之类,就让他们来杀,就更能断他们的后路。第三,加强了南方的兵力,就不只是打败左良玉,最好还能拿下应天府,这影响就非常大了,好处更多!”
听到这里,李自成不由得露出了笑容,当即赞道:“好,这主意好!”
边上的牛金星听了,不由得有点不是滋味,不过他也知道,自己在兵事上是比不过宋献策的,便没有说话。
于是,几个人商量了下,就定下了这个决定。
随后,李自成便看着宋献策,直接问道:“那大军下一步如何行动?”
宋献策听了,没有犹豫,马上回答道:“大军一直停留在代州,粮草压力太大。且明国皇帝坐镇,还掌握宁武关和雁门关,对我们来说,易守难攻,如此久持对我军不利。因此,微臣以为,当迅速东进,汇合磁侯攻下明国京师,如此也能天下震动,知道大顺国当立,明国必亡!”
听到这话,李自成略微有点犹豫道:“如果我军东进,那晋地怎么办?孤要留多少人马才能守住已拿下之晋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