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没有入仕的举子,如果只是一个人发出声音,对朝堂上的事情几乎不会产生多少影响。
但是他们聚集起来发出的声音,别说朝堂上的官员要注意,就连朱由检这个皇帝,都要关注一二。
作为这件事的推动者,朱由检为了把事情控制在自己掌握的范围内,也为了促进报纸的销量、增加报纸的影响力,吩咐京报推出增刊——
在原本的四版报纸之外,又增设了四个版面。专门讨论恩科设立、增设县官的事情,让在京的举子的发表意见。
这让京城举子的言论,顿时找到了汇聚地。他们纷纷踊跃发表文章,表示对恩科的支持,赞成增设县官。
文章之多,甚至连增加的四版都刊登不过来。以至于朱由检只能下令,把增刊再增四版,刊载这些文章。
得益于吕祥对印刷技术的改进,这样做增加的成本并不多,所以报纸的售价也没提高,仍旧以原价出售,吸引更多的人购买。
同时,为了减少支出,增刊上发表的文章,不会给作者发放稿费。惟有一些质量特别好的文章、被选在正刊上发表的,才能拿到稿费。
这样的文章很少,但是京城的举子,现在对稿费大多不在意。他们欣喜的是自己的文章能被免费印刷,让自己的意见传扬出去。
尤其是听说增刊的事情是皇帝下的命令后,他们更是认为皇帝在支持他们。更加踊跃地在报纸上发表文章,表示对增设县官的支持。
这些举子的言论,很快就通过报纸的传播,被京城的官员、民众看到,进而影响到他们。
民众是觉得举子说得正确,这么多人支持的事情,还是皇帝陛下提出的,不可能有什么错。
官员则是觉得,自己若反对的话,说不定就会有举人聚集在家门口,让自己出不了门。
他们从不断增加的增刊中,已经看到了士子对这件事的表态。
没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在这时公然反对。
所以大部分官员的态度,已经转向支持增加县官。
这些人的态度,很快就反馈在报纸上。钱谦益发表了一篇文章,表示对增设恩科、增加县官的支持。
他的这篇文章,根基是之前提出的恒产论。认为让士人有恒产,能够坚定士人的恒心,朝廷应大力支持,让更多的士人有恒产、有恒业。
当官为朝廷效力,就是恒业的一种。朝廷录用的士人越多,有恒业的人就越多,世上会有更多的小康家庭,脱离贫困境地。
皇帝特意让祖上三代白身的举人参加恩科,就是为了减少贫困士人,增加小康家庭。
这种说法,很合那些贫困举人的胃口,他们纷纷发表文章,表示对钱谦益的支持。
朱由检看着这些,却是哭笑不得。因为官员虽然能说是恒产者,但是他们的财富,却不是自己创造的。而是朝廷从创造财富的人那里征收,然后发放给他们。
这样的人越多,民众的负担越重。所以官员的数量,是不可能无限增长的。不可能靠着这个途径,让士人都有恒产。钱谦益的文章,根本就是歪理:
“这家伙真有意思,总能得出一些似是而非的结论。”
“或者说他的性格中有投机取巧的因素,已经深入骨髓!”
知道钱谦益的这篇文章是在支持自己,也能迷惑到一些人,朱由检没有阻止文章的发行,还安排撰稿人根据这点讨论。
但是他的心里,对钱谦益是很警惕的。觉得对这个人以后要多注意点,免得他搞出什么乱七八糟的新理论,遗祸后世之人。
在钱谦益做出表态后,东林党的官员,基本不会反对。其余被朱由检留用的阉党官员、以及新起复的中立派官员,也不可能坚决反对这一点。
所以在朱由检看来,廷议的结果基本能够确定了。他现在关注的是,报纸上的杂音。
在对增设县官的一片支持中,有些举子对恩科的具体设置上,提出一些异议。
这个异议,首先是参加明法科和明算科举子提出的,他们认为进士科的副榜允许参加恩科,明法科和明算科的副榜却没规定,有些苛待他们。
所以他们提出,要允许明法科和明算科的副榜参加恩科,或者干脆赐予明法或明算出身。
由此一些人提出,恩科的明经科进士、明书科进士,和明法科进士、明算科进士没有区别,所谓的赐明经出身、赐明书出身,其实就是明经科和明书科的副榜。
既然如此,明法科和明算科的副榜,怎么就不能赐出身呢?
县级官员里的法官、主簿职位,正适合他们担任。
这个说法,引来很多参加明法科和明算科的举子认同。在结果没有出来前,他们都有登上副榜的可能。既然有机会当官,当然要积极参与。
他们的这些言论,启发了其他举人。在会试结果出来之前,他们都有可登上副榜的可能,所以他们提出,进士科副榜的举人,应该按以前惯例直接授予教职,不用参加恩科。
这个说法,一些举人赞同,一些举人却觉得不妥。认为皇帝设立明经和明书出身就是为了选拔教职官员,还特意允许副榜举人参与。他们这个提议,实在贪得无厌。
这件事在一些举人之中,开始引发了争论。进士科副榜要不要直接授予教职,明法科和明算科副榜要不要赐予出身,都是举子关注的问题。
在看到很多官员赞同增设县官后,众多举子的目光,开始转向这这点——
他们已经迫不及待地争夺胜利果实,想要让朝廷的决策,更加有利自己。
这些人在免费发行的增刊上,掀起一场大辩论。虽然没有稿费,他们也乐此不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