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4章 大结局
秦书淮心里高兴,在胖老板的作陪下,又把第二瓶茅台见底了。
说起来,现在他身上没有武功,这顿大酒喝下来自然醉了。
胖老板也是聪明人,二话不说就近给秦书淮开了个五星级酒店的房间, 然后亲自扶他进去,这才离开。
这一觉,又不知道睡了多久。
直到有人喊他。
“夫君,夫君醒醒,该起床了。”
秦书淮睁开眼,顿时又愣了愣。
眼前,又是熟悉的雕红木大床, 古色古香的家具, 以及早已梳妆打扮好陈晴儿。
这一切, 让秦书淮忽然倍感亲切。
没来由的有种庆幸的感觉。
他庆幸自己还能回来。
尽管,后世的生活无比美好,但不知为何,他依然想回来。
或许,他觉得自己对于这个世界,还需要一个正式的道别吧。
秦书淮看了看窗外,天色还黑蒙蒙一片,屋子里也是点着油灯。
陈晴儿今天打扮的也格外正式,除了穿上了二品诰命夫人的霞帔,还画了精致的妆容。
不禁说道,“这么早起来么……现在什么时辰?”
陈晴儿笑着上来掀开他的被子,浅笑盈盈地说道,“夫君你睡糊涂啦!今天可是万邦大典,按仪制一会要先祭天, 你可得陪皇上一起去呢!”
秦书淮这才想起来,昨天礼部侍郎在对流程时好像是提过这么一茬, 好像说祭天的时间是天亮前七刻,那估计也就是三四点钟的样子。
这么一来, 他进宫的时间肯定要比这还早。
“快起来吧,你要是迟到了,皇上这家伙又得跟你犯急,弄不好会亲自上门来跟你吵架。”陈晴儿又笑着催促道。
因为崇祯总来,陈晴儿现在对他的脾气也是了如指掌。
秦书淮也是笑笑,陈晴儿说的还真是实话,于是赶紧起床更衣。
今天他不再穿便服了,而是换上了御赐的金边蟒袍,头戴镶双翅乌纱,脚踏金边黑底的官靴,位极人臣的模样一下子就出来了。
陈晴儿一边给秦书淮正衣冠,一边轻笑,“夫君穿上这一身,倒是真像个大官了。”
秦书淮轻捏了下陈晴儿下巴,笑道,“怎么,老爷我以前不像?”
“不像!倒像个游手好闲的小无赖,成天欺负人家!”
“穿上这身照样也可以欺负你。”秦书淮说着,伸手去挠陈晴儿的腰。
陈晴儿笑着跑开,“别闹啦夫君,赶快出门吧!”
秦书淮便出了门,刚到门口,就发现邱大力、赖三儿两人也坐着马车刚赶到国公府门口。
邱大力看到秦书淮,满面春风地上去拍了拍他的背,嘉许道,“不错,很有样子嘛!哈哈,还以为你小子又要睡懒觉,想来掀你被窝呢!”
秦书淮见这两人穿得也很正式,便说道,“师父,赖三儿,你们两个?”
邱大力不满地轻踢了一脚秦书淮,笑骂,“怎么,祭天这事儿就你去得,师父我去不得?”
赖三儿也笑道,“就是。帮主,俺现在也是朝廷封的定北伯了,邱副帮主那也是堂堂襄勇伯,莫要小瞧俺们,嘿嘿。”
原来,邱大力和赖三儿是昨晚接到通知的,要他们今天去参加祭天大典。
秦书淮明白了,这个决定想必是崇祯临时做的,可以想象,除了邱大力和赖三儿,包括武林联军的各位头头在列,其他有功之臣肯定也受到了邀请,崇祯是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慢慢收拢人心。
也算他聪明。
秦书淮挨了邱大力一脚,自然没得反击,但赖三儿这趾高气扬的一番话,正好让他找到了由头,于是把这一脚还在了他身上。
“嘚瑟!赶紧出发!”
赖三儿笑呵呵地摸了摸屁股,然后来到了秦书淮的马车前,把国公府的车夫给赶了下去。
“哎,赖伯爷,您这是……”马车夫一脸懵逼。
赖三儿虎着脸说道,“去去去,老子给国公爷赶马车的时候你还不知道在哪呢。”
以前他给秦书淮值夜、赶马,这活儿熟了去了,只是现在这种机会少了,他就只能见缝插针。
不是他爱赶马车,而是只要这样,他就能隐约找到当年跟着秦书淮出生入死时的感觉。
他喜欢那种感觉。
邱大力也笑,“得,赖伯爷赶马车,那我也要坐坐。”
说着,也撇下了自己家的马车,毫不客气地上了秦书淮的马车。
秦书淮无奈地笑了笑,挥挥手示意车夫回去歇着吧,然后也上了马车。
赖三儿心满意足地挥了挥鞭子,拖着长腔喊道,“得儿~~~驾!”
马车上,邱大力面对面地和顾运坐着,却不说话,而是凑在油灯旁,盯着一张纸上密密麻麻的字细细地看着,一脸的认真。
“师父,这会儿呢你还看啥呢?”秦书淮问。
邱大力说道,“祭天大典的仪制章程啊!昨晚太晚没来得及细看,现在可不得好好瞧瞧,要不然除了岔子,别人不得笑咱江河帮是没见过世面的土包子?”
说着,他又自言自语道,“祭天的时候连咳嗽不行啊?啧,那玩意儿要真来了,也憋不住啊!”
“文在左武在右,咱属于武的吧?就是不知道排前排后?到时候有没有人来说下?”
秦书淮笑道,“别看啦,这些等你们到了那自然会有人来说。对了,我听说师傅你打算娶个师娘啦?哈哈,这事儿你竟不与徒儿说,当真是……”
邱大力一听连忙上去捂秦书淮的嘴,然后顾运平生第一次看到了扭扭捏捏的邱大力。
“胡、胡咧咧什么!”
“真没有?”
“咳……八字没一撇呢!再说师父我也三十有八了……你小子,也不知道体谅!”
“哈哈!”
说起来,前阵子邱大力因为是秦书淮师父的关系,也得到了崇祯的封赏,封襄勇伯,赏伯府一套,就离国公府不远。
如今的邱大力除了全权掌管江河帮,就是安心在家侍弄草草。邱大力枯木逢春的事是赖三儿告诉顾运的,据说有人亲眼看见给秦书淮和赖三儿都说过媒的那个媒婆,近日三番五次地出入邱大力的伯府,想必是帮他在张罗婚事。
秦书淮还是很高兴邱大力能有这个想法的,有个知冷知热的人陪在他旁边,秦书淮也少点牵挂。
不一会儿,马车就到了紫禁城外。
秦书淮和邱大力、赖三儿暂时道别,他是要先去御书房的,而邱大力和赖三儿则要去指定地点等。
进了御书房,发现崇祯打扮一新早已在那了。
“秦兄,难得你今日这么准时”,崇祯笑呵呵地打量了顾运一番,又笑道,“不错不错,穿上蟒袍,这才有朝廷肱骨、无双国士的样嘛!”
今天的崇祯很兴奋,脸上洋溢着春风得意的表情。
秦书淮也恭维道,“皇上今日容光焕发,看上去着实又帅了几分,若是在坊间,怕是要迷倒万千少女了。”
崇祯跟秦书淮在一起这么长时间,自然知道“帅”是何意,接茬道,“那是自然,论相貌堂堂,朕还是很有把握力压秦兄一头的。”
“那是那是,哈哈!”秦书淮笑道。
此时,只听窗外想起了一阵悠扬的钟声,那是太和钟鸣。
钟鸣之后,王德化立即走了进来,对崇祯说道,“皇上,该起驾圜丘坛了。”
崇祯拉了把还在吃糕点的秦书淮,说道,“走了走了,还吃,祭天以后有早膳给你的。”
秦书淮急忙把一块酥糕整个塞进嘴里,然后跟着崇祯出门。
殿外,锦衣卫仪仗已经摆开,只是这次没有龙撵,因为祭天时皇帝需步行至圜丘坛。
圜丘坛始建于嘉靖年间,位于后世的天坛南侧,应该说天坛是圜丘坛不断扩建后而成的。
一队人马可谓浩浩荡荡,排在最前面的自然是开道兼护卫的锦衣卫,往后是一排内宫的大汉将军,再往后就是崇祯。
崇祯身边,一左一右分别是秦书淮和孙承宗,后面则是众皇子及在京的重要皇亲国戚。
他们身后,才是李定国、卢象升等一干内阁重臣。
内阁往后,便是各部主官和二品以上京官。
与往常不同,今年除了这些,还来了不少武林人士,这些人一般都有爵位或虚职在身,赖三儿、邱大力自不必提,这次少林的智仁、武当的常吾机、峨眉新任的掌门止水师太、昆仑的章太城等等,也全部在受邀者之列,而他们也给足了朝廷面子,只要崇祯发帖请了,他们全部亲自赶到。
面子这东西,果真是相互给的,以前双方势同水火谁都不鸟谁,如今国泰民安,朝廷和江湖历经几次合作,早已抛开嫌隙,所以当崇祯抛出橄榄枝以后,这些江湖门派不但接了,而且还甚为感怀。
说到底,不管是哪个世界,皇帝都受到天然的尊崇,毕竟传统文化中他就是天下之主,更何况如今崇祯这个皇帝,当得也是让天下人心服口服。
遗憾的是少林掌门智远圣僧本来作为国师是要来的,可惜闭关修炼时出了点小问题。没人知道他遇到的“小问题”是什么,但江湖盛传,智远可能要迎来大成境圆满了。
这是中原武林当下最大的事情,要知道武林中至少有三百年未有人达到大成境圆满了,如果智远能达到,那么绝对是一件开天辟地的事情。
如同前世的科学家探索尖端科技,智远也在探索武学秘境的顶级奥义,人们甚至寄希望于他某天能突破大成境进入虚空境,看看武学,或者说人体能量的极限到底在哪——尽管这听起来有点玄乎,因为虚空境向来只是传说而已。
想起智远,秦书淮就不由会想起那日死在他剑下的苏达哈。
以苏达哈的修为,秦书淮基本可以确认,他至少已经达到大成境圆满了。
只可惜,这样的人物,如今在中原武林却少有人知,即便有人知道,也大都是从说书人嘴里得知的,在书里,苏达哈只不过是个最终败给秦书淮的“鞑子高手”而已。
只有秦书淮知道,那天的自己,其实在他手里败得一塌涂地。
可惜宁古塔太远,怕是此生没机会去祭拜他了。
大队人马悄无声息地走着,没人说话,甚至没人咳嗽。
不知走了多久,终于到达了圜丘坛。
此时,圜丘坛东南燔牛犊,西南悬天灯,烟云缥缈,烛影摇红,给人以一种非常神秘的感觉
祭奠的程序依次分为迎帝神、奠玉帛、进俎、行初献礼、行亚献礼、行终献礼、撤馔、送帝神、望燎,繁琐而隆重。
但崇祯一丝不苟,郑重而肃然。
他是要真心感谢上天的。
冥冥中他有种直觉,如果不是上天护佑,他的结局可能是另外一番样子。
最直接的证据,就是八年前紫禁城紫光乍现,随后大明出现了战无不胜、无所不能的无双国士秦书淮。
崇祯怀疑过秦书淮的来历么?
当然!任何一个神智正常的人,都会觉得秦书淮的强悍已经超出了人类的极限,因而坊间将他传作是“武曲星”下凡,也是很正常的。
崇祯有时也会想,秦书淮是不是真的是上天派来拯救他的。
一开始他很想知道答案,但后来他又释然了。
这个问题真的那么重要么?
如果他真是上天派来的,那么说明上天是认可大明王朝的,这还不够吗?
如果他真是上天派来的,那么自己从此勤政爱民,开创一个太平盛世,便也不负上天厚爱了。
退一步讲,如果他不是上天派来的,那么难道自己就要做个骄奢淫逸的昏君了?那自是不可能的。
所以,这个问题根本不重要。
重要的是,自己有这样的无双国士,当好好开创万世流芳的丰功伟业!
祭天完成后,天已大亮,众人随崇祯回宫,赐早膳。
崇祯和秦书淮一起用了早膳,稍稍歇息了一会,便是巳时了。
此时,承天门外已是人头攒动,旌旗林立。
万邦大典就在这里的举行。
锦衣卫、御马监联手武林联军,一起用人墙围出了长宽各约200米的区域。区域的正中央,是一个一米见高,长宽各五米左右的台子,用红毯覆盖着,这就是主礼台了。
台上已备下金灿灿的龙椅宝座,龙椅左右则是两把檀木的太师椅,显然是皇帝身边最重要的人物坐的。
而在台子两旁,也有木椅若干,这是重要大臣的座位。
是日天朗气清,正是秋高气爽的好日子。
在人墙以外,是一眼望不到头的人群,先前那些负责防卫的官员估计的没错,这次大典起码有十万人参加。
这十万百姓,大部分是京城的居民,但也有不少是从其他地方赶过来的,据说最远的是从琼州过来的,路上足足走了几个月,就为了来看一眼万国大典!
十万人聚在一起是何其的壮观!
不光空地里站满了人,甚至很多人还爬到了树上,负责现场防卫工作的李大梁看到后觉得不妥,马上遣手下将那些人赶了下来。
在他眼里,哪怕有万分之一的可能会对崇祯和众大臣造成威胁,他都不能容忍。
不过近一点的树你能管,远一点的你就管不着了吧?
离大典位置几百米外的好些个树上,依旧挂满了人,赶都赶不完。
李大梁没办法,这时候跟百姓起冲突,回头弹劾他的奏章怕是会像雪片一样,最后只好让东厂的人也上去,一棵树也挂他几个番子,时刻盯着树上的那些人,防止他们用暗器、弓箭等偷袭。
当然,这种几率几乎为零,要知道现场到处都是百姓,这会儿谁要是敢在树上拿出弓箭什么的,不用等官兵出手,在场百姓都能把他拽下来活剥了!
开玩笑,这么好的皇上,要被刺杀了以后上哪找去?
到如今这份上,谁杀皇帝,在老百姓眼里就跟杀了他父母差不多!
巳时三刻,紫禁城内钟鼓齐鸣。
在威严的锦衣卫仪仗队后,崇祯坐着龙撵,缓缓从承天门出来。
广场上,在没有任何人指挥的情况下,所有百姓都齐齐下跪。
有人先扯开嗓子,喊了起来,“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紧接着,这个声音就像涟漪一般,在人群中激荡起来。
无数人跟着一起喊。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起初因为人多,不甚整齐。
但是喊了几次后,这声音就整齐起来了。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十万人的齐声呐喊,引得空气都在颤抖、在欢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