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钱难买心头好,孩子有孩子的活法,只要奉公守法,不招惹是非,便由他吧。”

“唉,这么大了,还没成亲,我都愁死了。”

“不会看上你们那里面的演员了吧?”

“我给他说过,若是那样,我就当他死了。”

“唉,这是何必。”

“当戏班班头,已经够难看的了,但好歹算是生意人,戏子,唉。”

周丹娘还曾被卖到烟地,说不出下九流那样的字眼,但是她千辛万苦从良,自然不想让儿子又陷入期间。

文谨很同情周丹娘,觉得她肯定会伤心的。

周家的戏班,经营这么多年,自然不止一套人马,他们见第一场戏常演不衰,演员没法排演下一部,便用备份的人马排演第二部戏,同时,报纸关于这方面的剧评,也跟了上来,并且,偶尔还介绍一下演员,透露周家在排演第二部戏,让那些戏迷十分期待,于是,这些人便转化成了忠实的报纸读者,报纸的销量,又上了一个台阶,已经有人按月按季度订阅了。

虽然报纸还没有时政版,但偶尔也会安排一小篇豆腐块,有分析有吐槽,一点一点试探着朝廷的底线,也在搔动人们心中的那块痒痒肉。

事情一步一步按计划进行,虽然周丹娘还很在乎原本的阶级排序,对戏曲演员的歧视很深,但文谨坚信,这些都是可以改变的,尤其是,剧院外面观众的议论,让文谨感到舒心不少,原来,茂城的人,当然对自己家孩子读书好感到欣慰,但若是姑娘择婿时,他们不仅看重夫家的经济实力,还看重是否和女儿年龄般配,若是让他们去选,肯定会让女儿嫁给年轻有能力的商人,而不会选择一个年老有儿女举人做续弦。

这就是观念变化,有时候这种变化很慢,但若是社会变化大的时候,观念变革也会很快的,比如她穿来的那个时空,在二十世纪初、二十世纪中叶以及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人们择婿的眼光,只有几年时间,便会完全颠覆。

钱隽最初安排文谨在报上谈及政治,只谈戏曲、俗世百态,文谨完全同意,经过一年多的逐渐渗透,现在茂城的人都适应了报纸,偶尔报纸说几句朝廷官场的话,大家也都不以为意,现在,文谨在报纸上长篇累牍评戏,参加讨论的人很多,尤其是女子匿名来信,无不对自己的命运被别人掌控,感到愤慨和无奈,也有很多商人来信,觉得把人分等,不公平,文谨都一一登载,同时,适当引导,让追求平等自由的思想,更加浓厚。

不知不觉,报纸由原来的一张四版,增加到两张八版,价格没变,广告大幅度增加,现在,一张报纸,扣去稿费、印刷费、人工费等,一点利润都没有,但广告业务,单位面积的价格翻了一番还多,光这一项,都让祝新运乐得找不到北了:“大东家。”他给文谨汇报的时候,这样说道,“那些有钱的老板,争着抢着要在咱们报纸上打广告,豆腐块大的小片面积,就是三十多两银子,他们眼都不眨地就拿出钱来了,有个卖烤鸭的,一下子就定下一个月的版面,我给优惠了些,依然付款一千七百两银子。”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都市言情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