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赏罚标准变了,但毕竟另有重赏,所以攻城之战打出了明军的精气神,尤其是戚家军。
戚继光死后,子孙资质平平,当时戚家军领军的是总兵吴惟忠。
这人很能打,主攻城北牡丹峰,与日军名将前藤忠一率领的五千多日军殊死决战。
戚家军大多数和倭寇有血海深仇,在吴惟忠身先士卒下奋力冲杀,最终将戚家军旗帜第一个插在了苹壤城头。
然而当他们打开城门迎接兄弟部队进城时却懵了:李如松嫡系的辽东骑兵,每个人的马腹下面都挂着三五颗倭寇人头。
不是说好不以斩获首级多少论军功,为什么他们还在砍人头?
戚家军显然被耍了。
战后评功,功劳簿清一色的辽东系出身,因为没有人头,连戚家军的攻城首功都没被承认。
戚家军一些将军没忍住,当时就飙了脏话:“李如松,你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干的是人事吗?兄弟们流血牺牲,你却在背后翻云覆雨!”
此时戚继光已死,戚家军没有靠山,说什么都白搭,战后只能灰溜溜回国。
然而得罪上司是危险的,戚家军却没有人意识到这一点。
他们没料到李如松发了狠,决心整人整到底。
当时明朝镇守边关士兵的年军饷通常是十八两白银,这个很高,相当于当时五六个家庭的年收入。
所以那时候当兵可没什么崇高理想,都是拿命换钱,和雇佣军差不多。
当初为了激励戚家军入朝参战,李如松曾经答应把饷银翻倍,加上各种补助涨到了四十三两。
戚家军返回蓟镇继续驻防,左等右等也不发军饷。
大家慢慢回过味儿来了,这是打击报复,有人打算拖欠农民工工资。
那还了得,于是几个大头兵就开始式讨薪。
然而这是作死,还没等他们的活玩够,早就等着收拾他们的辽东军突然动手,将戚家军围起来全歼了。”
“全杀了?我去,这也太缺德了,当时朝廷居然允许这么干?”
“这个不好说,事情传到朝廷,大臣们分为两派吵翻了天,不过木已成舟最终不了了之。
这事显然太过分了,哪方面都说不过去,所以史书上干脆不正经记载,只含糊地提了两句,语焉不详,反而是朝鲜的《李朝实录》详细记录了经过。
当时辽东军为了掩盖真相,不但把戚家军杀光,甚至按名册把自己部队中的浙江籍士兵也都找出来杀了。”
“明朝这么搞,怪不得亡了,你这么说,是打算拍一部关于戚家军的戏?”
“目前还没考虑好,还没想到合适的故事角度和主题,仅仅拍一个颠覆大家认识的冤案,似乎没多大意思。”
“不过这个故事很精彩,也很震撼,都说明亡始于万历,看来很有道理。”
“如果哪天找到了切入口,明确了主题和主线,我或许会写一个精彩的故事拍出来。”
。
。
最近都在写新书开头,今天之所以写这段剧情,是因为和新书的开头有点关联。
长假过去了,希望新的开头责编能满意,那么新书也就可以发出来了,仍然是华娱,但更加轻松随意。
谢谢大家一路支持。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