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发出轻微的鼻音,手指点在一行数据上。

2002年,汽车发动机关键零部件进口金额占比超过65%,电控系统等高附加值部件依赖度超90%…

“比印象中还要严重。”

拿出笔记本和原子笔,飞快地摘录下这个关键数据,並標註了页码。

这些官方发布的冷冰冰的数字,比他任何超前的言论都更有说服力。

接著,他寻找关於精益生產toyota production system的文献。

这在2003年的国內学术界还是个相当前沿的概念,仅在少数顶尖工科院校和大型外资企业中被深入研究。

他在一排外文期刊中找到了几本automotive engineering汽车工程,快速瀏览,找到了一篇介绍丰田如何通过tps降低成本、提升质量的综述文章。

他不需要照搬,只需要理解其核心思想,消除浪费、持续改进、准时化生產。

这將成为他报告中管理输出部分的理论基础。

然后,是f1。

他需要更具体的资料来支撑技术跳板的论点。

他在《世界汽车》《汽车之友》等杂誌的过期期刊里仔细翻找。

终於,在一本2002年底的杂誌上,找到了確凿的证据。

一篇短讯確认了f1夏国大奖赛將於2004年9月在申城国际赛车场举办。

“就是它了。”他嘴角勾起一丝弧度。

这不是预测,这是已经发生的新闻,只是尚未引起普通学生的足够重视。他费五毛钱將这页复印下来。

他还特意找了几份最近的《经济观察报》和《21世纪经济报导》,快速瀏览政策版面。

上面充斥著关於自主创新、提升產业核心竞爭力、抓住入世机遇的討论。

这些官方主流的论调,將成为他报告最安全的护身符和最有力的助推器。

整个过程高效得可怕。

他没有在任何一个知识点上停留过久,只是精准地定位、提取、记录。

偶尔有相识的同学路过,看到他埋首在一堆枯燥的年鑑和期刊里,都露出诧异的表情。

“建军?咋跑这来了?你论文不是搞单片机吗?”一个同班的同学好奇地问。

林建军头也没抬,笔尖不停:“换方向了,加点宏观分析。”

“我靠,答辩你还想教育老师啊?牛逼!”对方调侃了一句,见林建军没接话,自觉无趣地走开了。

时间在纸页的翻动和笔尖的沙沙声中流逝。

窗外的光线渐渐变得柔和。

林建军合上最后一本年鑑,揉了揉有些发酸的眼睛。

笔记本上已经密密麻麻写满了关键数据、观点和文献出处。

弹药,基本备齐了。

接下来,就是將这些串联起来。

他收拾好东西,將借阅的期刊放回原处,起身离开。

走到借阅处时,那个严肃的管理员阿姨难得地抬头看了他一眼,似乎对这个在工具书区泡了一下午的学生有点印象。

走出图书馆,傍晚的风带著一丝凉意。

他深吸一口气,感觉胸腔里充满了战斗前的平静。

他没有回宿舍,而是转身走向学院机房。

他需要一台电脑,將手写的草稿整理成文,並列印出来。

毕竟时间不多了。

他的身影消失在通往机房的小路尽头,步伐稳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都市言情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