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翔师兄那里经歷了一场“硬核科普”的洗礼后,林浩感觉自己像是打通了任督二脉中的一条毛细血管,虽然离天下无敌还差著十万八千里,但好歹是通了。

他不再视那篇关於製备方法的综述为洪水猛兽。在高翔师兄的“降维打击”式讲解下,他虽然依旧无法復现那些复杂的计算,但至少明白了那些方法的边界和適用范围。他不再把它们当成一堆孤立的、需要死记硬背的名词,而是开始尝试理解它们背后的逻辑,为什么有的方法適合製备大块样品,有的却只能得到粉末?为什么有的方法成本高昂,有的却简单粗暴?

这种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转变,是非常令人著迷的。

带著这份新的感悟,林浩重新投入到了报告的修改工作中。这一次,他不再是一个人在孤军奋战了。他学会了“摇人”,也学会了如何“优雅地”摇人。

他发现,702教研室就像一个隱藏著各路高手的武林。除了“人形计算机”高翔师兄,还有精通各种作图软体的“美工大神”师姐,有对各种材料性能测试了如指掌的“实验达人”,甚至还有一位擅长写论文和基金本子的“笔桿子”博士后。

这些人,大多都像高翔一样,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看起来不好接近。但只要你带著具体、真诚且经过自己思考的问题去请教,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愿意分享自己的经验。

林浩开始了他的“集百家之长”的旅程。

他想画一张漂亮的三元相图,就厚著脸皮去请教那位“美工大神”师姐。师姐只用了十分钟,就教会了他一个比windows画图高级一百倍的专业软体的基本操作。

他对某种材料的“屈服强度”概念模糊,就去请教那位“实验达人”。对方直接把他拉到一台巨大的万能材料试验机前,一边操作,一边给他讲解拉伸曲线上的每一个点代表的物理意义。

当然,这个过程也並非一帆风顺。他也曾因为问的问题太过“小白”而被一位脾气火爆的师兄懟过:“这么基础的东西都不会,你博士怎么考上的?”

每当这时,林浩都会灰溜溜地跑回自己的座位,先是自我检討一番,然后默默打开b站,把相关的基础知识恶补一遍,再换个时间,换个更具体的问题,重新鼓起勇气去问。

他的脸皮,就在这一次次的请教与碰壁中,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增厚著。

徐涛看著他这几天的变化,嘖嘖称奇:“浩子,你这哪是咸鱼啊,你这简直是『社交恐怖分子』,逮谁跟谁聊。照你这架势,不出一个月,整个教研室的底细都得被你摸清了。”

林浩嘿嘿一笑:“没办法,被逼的。咸鱼也得求生存嘛。”

经过一个星期废寢忘食的努力,在周日晚上十一点五十九分,林浩终於完成了他的修改版报告。

这份新报告,不再有那些华而不实的豪言壮语,也没有了那些关公战秦琼式的滑稽图表。取而代之的,是朴实无华的语言,严谨的逻辑链条,以及每一张图、每一个数据都清晰標註了来源的严谨態度。

它或许不深刻,不惊艷,但它至少很诚实。

林浩將新版报告发送给陈默后,並没有像上次那样如释重负,反而多了一丝期待和紧张。像一个第一次亲手做出了一盘番茄炒蛋的孩子,迫不及待地想让家长品尝一下,既希望得到表扬,又害怕被指出盐放多了。

周一下午,陈默的传唤如期而至。

林浩再次走进了那个位於地下室的“结界”。这一次,他的脚步比上次沉稳了许多。

陈默依旧坐在桌前,手里拿著他新版的报告。这一次,稿子上没有密密麻麻的红笔,只有在几个关键的段落旁,画了几个圈。

“坐。”陈默的开场白永远是这一个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