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梦网”的首次小范围试运营,如同在寂静的深海中投下一颗散发著微光的珍珠。虽然未能立刻掀起巨浪,但其倡导的“创作者主导”和“智能合约分帐”理念,却在那小部分顶尖的行业观察者和实践者心中,投下了涟漪。

那几位在“织梦网”首播作品的海外导演,成为了第一批受益者和布道者。他们在各自的社交圈和访谈中,盛讚这种新模式带来的自由与尊重,虽然收穫的初始收益无法与gvc的大手笔相比,但那是一种完全透明、由作品本身价值决定的回报,让他们感受到了久违的创作尊严。

这些声音,通过行业內的口耳相传和少数深度报导,开始缓慢地扩散。一些苦gvc“片库捆绑”策略久矣的中小渠道商,以及那些不愿將作品命运完全交由巨头掌控的独立创作者,开始悄悄打听“织梦网”的详情。

与此同时,“迴响光影”主打的“內容为王”舆论攻势也开始见效。在gvc资本碾压的阴影下,这种回归內容本身价值的呼吁,获得了许多业內同仁的暗中支持。虽然无法改变gvc在渠道上的强势,却在道义和行业共识层面,为“迴响光影”贏得了不少同情分和潜在盟友。

gvc显然注意到了这股微弱的“杂音”。他们並未直接针对“织梦网”採取行动——或许在他们看来,这个尚在襁褓中的平台还不足以构成威胁——而是加大了在主流市场的宣传力度,高调宣布了数个由“星尘影业”经典ip重启的超级项目,並利用其渠道优势进行全球同步造势,试图用更庞大的声量淹没一切不同的声音。

这是一场力量悬殊的对抗。一方是拥有航母舰队的巨无霸,另一方则是驾驶著几艘小艇、点亮著微弱灯塔的探索者。

然而,市场的潮汐,有时並非完全由巨舰的航向决定。

就在gvc风光无限地推广其ip重启计划时,市场反馈却出现了微妙的分化。一部分观眾对经典重现买帐,但也有相当数量的观眾和影评人开始批评这种“炒冷饭”行为缺乏创新,感嘆巨头资本正在扼杀原创活力。相比之下,“迴响光影”出品的《寻找·消失的技艺》、《记忆碎片》等具有鲜明作者风格和社会关怀的作品,其口碑和长尾效应持续发酵,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品牌辨识度。

更重要的是,“迴响光影”与阿联合作的《沙与星之诗》发布了首支概念预告片。充满异域风情的壮丽场景、融合东西方美学的人物造型、以及宏大的史诗敘事框架,瞬间抓住了全球奇幻爱好者的眼球,在网络上引发了热议。许多评论指出,这才是他们想看到的、具有文化新鲜感和创作野心的项目,与gvc的ip重启形成了鲜明对比。

《沙与星之诗》的成功预热,仿佛在gvc统治的海面上,掀起了一股来自东方的、不一样的浪潮。它证明了一点:即使没有传统的渠道霸权,凭藉独一无二的优质內容,依然能够吸引全球观眾。

这股浪潮,也开始影响渠道方的態度。一些並非完全被gvc捆绑的、注重內容多样性的流媒体平台和电视台,开始重新评估与“迴响光影”合作的价值。毕竟,能够提供《沙与星之诗》这样稀缺內容的合作伙伴,本身就是一种资源。

林默站在“迴响光影”总部的指挥中心,看著大屏幕上实时滚动的全球舆情数据和项目进度图。gvc的巨舰依然庞大,航速惊人。但他点亮的那座名为“织梦网”的灯塔,微光虽弱,却已指引著一些同样不愿隨波逐流的船只开始匯聚。而《沙与星之诗》掀起的东方浪潮,则证明了在主流航道上,也可以开闢出新的支流。

“通知下去,”林默对身边的杨思维说,“『织梦网』第二阶段,准备启动。扩大邀请范围,吸纳更多元的创作者。同时,启动《无声之境》——苏念的那个长片项目——的立项评估。”

杨思维有些惊讶:“《无声之境》?这么快?她还在跟组学习……”

“雏凤清於老凤声。”林默看著屏幕上苏念在《心域》剧组认真工作的照片,“有时候,新人的视角和勇气,正是我们打破僵局所需要的。给她机会,也是给我们自己机会。”

潮汐,似乎正在无人察觉的深处,悄然转向。

巨舰依旧破浪,但微光与浪潮匯聚的力量,已开始显现。

新的故事,正在灯塔照耀的海域,悄然书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都市言情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