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云霞织梦与资本暗手
《寻找·消失的技艺》摄製组在西南深山的进展,並非一帆风顺。正如彭昱畅所预警的,山区天气变幻莫测,原计划利用自然光拍摄核心织造过程的几天,连续遭遇阴雨云雾,拍摄进度大受影响。
那位名叫阿果的彝族阿婆,虽然年事已高,但眼神依旧清亮,带著一种与年龄不符的沉静与执拗。她並不催促,只是每日依旧坐在那架古老的织机前,抚摸著色彩斑斕但已有些磨损的丝线,偶尔会用彝语哼唱古老的歌谣,那调子悠远苍凉,仿佛在与祖先对话。
彭昱畅作为製片主任,急得嘴角起泡,一方面要安抚焦虑的摄影师,另一方面还要协调当地嚮导,寻找可能的天气窗口,同时確保阿婆的身体状况。他褪去了明星的光环,穿著衝锋衣,踩著泥泞,忙前忙后,真正融入了製片人的角色。
林默在京城,每日通过加密信道接收著前方的简报和拍摄素材。他看著阴雨笼罩的村寨画面,看著阿婆在微弱光线下依旧专注的神情,看著彭昱畅发来的、带著疲惫却充满干劲的文字汇报,心中並无太多焦虑。
他回復彭昱畅:“勿躁。记录真实,本就包括记录等待。阿婆的状態和环境的真实,比完美的光线更重要。安全第一,耐心等待。”
同时,他让工作室联繫了国內顶尖的色彩管理和后期修復专家,开始做技术预案,以备在光线不理想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在后期还原“云霞染”应有的瑰丽色彩。
就在摄製组在深山与天气博弈的同时,京城资本圈的一场暗流,开始悄然涌动,並逐渐波及到“迴响光影”。
之前林默成立工作室时,婉拒了眾多寻求资本合作的橄欖枝,其中就包括王京海掌控的“京海资本”。王京海当时並未强求,表现得颇有风度。然而,隨著“迴响光影”首个项目《寻找·消失的技艺》的启动,以及林默明確表示將专注於內容孵化而非快速资本变现,一些原本观望的资本方开始失去耐心,或者转变策略。
一家与“京海资本”关係密切的媒体,突然发表了一篇分析文章,题为《影帝转型內容孵化: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文章看似客观地分析了“迴响光影”模式的潜在风险:纪录片商业回报周期长、不確定性高;扶持新人创作者投入大、產出慢;林默个人精力分散,可能影响其作为演员的核心竞爭力……文章最后隱晦地提出疑问:这种“理想主义”的商业模式,在没有强大资本持续输血的情况下,能走多远?
这篇文章像一颗探路石,迅速被几家关联媒体转载,在投资圈和部分业內人士中引发討论。虽然並未直接攻击林默,但那种“理性”的质疑,往往更能动摇潜在合作者的信心。
紧接著,一些关於“迴响光影”正在接触的、颇具潜力的新人导演和编剧项目,开始被其他公司以更优厚的条件“截胡”。手段並不激烈,只是正常的商业竞爭,但时机和目標的针对性,让杨思维嗅到了不寻常的气息。
“小默,这肯定是有人在背后搞小动作!”杨思维拿著被抢走项目的名单,语气凝重,“虽然查不到直接证据,但风格很像王京海的手段。他不硬来,而是用这种温水煮青蛙的方式,挤压我们的生存空间,要么逼我们接受他的资本,要么让我们举步维艰。”
林默看著名单,脸上看不出喜怒。他早就料到独立前行不会轻鬆。
“被抢走的项目,记录在案,关注其后续发展。但不必执著。”林默平静地说,“好的创作者和项目是抢不完的。我们要做的,是建立我们自己的吸引力——不仅仅是钱,更是对创作的尊重、专业的支持和长远发展的愿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