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草屋的木门在身后轻轻合拢,隔绝了外界的寒风与喧囂。陆尘舟將肩头沉重的包裹(寒星草已送达药庐,贡献点+0.1)放在墙角,疲惫地坐在冰冷的板凳上。左肩的伤口在长途跋涉后隱隱作痛,但他此刻的精神却异常亢奋。

墨辰那凌厉却凝滯的剑光,丹田深处那丝与“惰金之息”同源的死寂气息,如同烙印般刻在他的脑海。这青嵐宗,远比他想像的复杂。污染、异常、隱藏的秘密…这一切都指向一个核心:力量!他需要力量去理解,去探索,甚至…去自保!

贡献点积累缓慢,兑换功法遥遥无期。他不能坐等!必须利用现有资源,主动创造!

他深吸一口气,压下身体的疲惫和心中的杂念。走到那张破旧的木桌前,点燃一盏昏暗的油灯。昏黄的灯光下,他铺开几张粗糙的草纸(用贡献点兑换的劣质纸张),拿起一支炭笔。

数据整合:

藏经阁基础常识: 人体经络图谱(十二正经、奇经八脉)、丹田位置、灵根属性理论(五行生剋)。

外门弟子修炼观测: 不同属性(木、火、土、金)、不同功法(静功、动功、炼体)、不同熟练度(流畅、凝滯)下的灵气漩涡形態、粒子轨跡、频率特徵、能量强度变化。

自身“观测者”体验: 灵气粒子微观运动特性(布朗运动、受意念扰动)、自身五行杂灵根对灵气吸收的微弱感应(驳杂、低效)。

《基础引气诀》描述: “意守丹田,引气自百会入,经印堂,过膻中,下行至丹田,循环往復。”——单一、线性的能量引导路径。

模型构建:

陆尘舟摒弃了传统功法模糊的“感悟”描述,將人体视为一个复杂的能量传输与转化系统。他结合经络图谱,在草纸上绘製出一幅精细的“人体能量网络图”。他將十二正经、奇经八脉视为能量传输的“主干道”和“支线”,將丹田视为核心“能量池”,將灵根视为“能量接收与转化器”。

接著,他根据观测数据,在经络图上標註关键参数:

路径效率: 根据观测到的灵气粒子在不同经络节点(穴位)的流速、阻力(如墨辰的凝滯点),估算各条经络的能量传导效率係数。

节点容量: 根据穴位大小、关联组织(肌肉、骨骼、臟器),估算其能量暂存与缓衝能力。

灵根特性: 在丹田区域標註五个微弱的光点(代表五行杂灵根),標註其属性、微弱感应强度(纯度)、以及相互间可能存在的微弱干扰(五行相剋)。

意念引导: 將“意念”视为一种特殊的“能量场”或“信息流”,標註其对灵气粒子运动轨跡的扰动范围、强度、精度(基於自身观测)。

然后,他引入核心原则:能量效率最大化!

最短路径原则: 灵气从外界进入丹田,应选择阻力最小、路径最短的通道。

负载均衡原则: 避免单一经络过载(导致能量逸散或损伤),应充分利用多条经络並行传输。

频率匹配原则: 意念引导的频率、强度需与灵根属性、目標经络的固有频率相匹配,减少能量损耗。

缓存优化原则: 利用关键穴位作为临时能量缓存点,平滑能量流,避免衝击丹田。

基於模型和原则,陆尘舟开始审视《基础引气诀》的原始路线(百会->印堂->膻中->丹田)。

问题诊断:

路径冗余: 百会穴位於头顶最高点,灵气引入后需下行贯穿整个躯干,路径过长,能量在传输过程中损耗巨大(尤其对杂灵根低效吸收者)。

节点单一: 仅依赖任督二脉(百会属督脉,膻中属任脉),未利用其他经络分流,易造成关键节点(如膻中)压力过大。

频率失配: 功法要求“意守丹田”的同时引导灵气下行,意念焦点分散,频率单一,难以精准匹配不同属性灵气粒子及不同经络特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武侠修真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