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足以抗衡世家门阀的新兴政治力量。
第161章 足以抗衡世家门阀的新兴政治力量。
直视著李承乾因焦虑而微微泛红的眼睛。
“殿下想要让寒门读书,让读书的种子遍布天下,让圣贤之道不再被高门大姓所垄断。”
“要实现这个抱负,眼前应对朝廷信用危机固然紧要,但更需布局未来。”
“而眼下这一步,正是通往那个未来的最关键一环,既可解当下燃眉之急,更能为殿下奠定百世不易之基。”
李承乾身体前倾,他被李逸尘话语中那份罕见的郑重所吸引。
布局未来的说法他听懂了,但具体如何布局,这“最关键一环”究竟指向何处,他心中仍感模糊。
“先生之意,学生明白,要未雨绸繆。然则,这布局未来,具体所指为何?掌控工部,鼓励匠作,提升农產,这些固然是务实之策,可与孤未来欲广开教化、泽被寒门的志向,关联究竟在何处?”
“还请先生明示。”
李承乾的眉头微微蹙起,显露出他內心的困惑与迫切。
李逸尘没有立刻回答,他稍作沉吟,仿佛在组织最恰当的语言,以適应这个时代太子的理解范畴。
“殿下,”他缓缓开口,声音依旧沉稳。
“臣此前曾与殿下论及阶级。世家门阀为一阶级,寒门庶族为一阶级,而数量最为庞大的农户、工匠、商贾,亦各自有其阶级之实。”
“殿下欲成非常之功,则必须明確,您要成为,或者说,您必须依靠哪一个阶级的力量,並成为其在朝堂之上的代言人。”
李承乾瞳孔微缩,下意识地反驳。
“学生乃储君,未来天子,自当代表天下万民,岂能偏袒某一阶级?当海纳百川,调和鼎鼐才是。”
这是他自幼接受的帝王教育,君王乃天下共主,超然於各方利益之上。
李逸尘微微摇头,语气平和却带著不容置疑的力量。
“殿下,理想固然如此,然现实却非这般。陛下雄才大略,威加海內,看似超然,然其施政,是更倚重关陇勛贵,还是山东士族?是更顾及世家利益,还是小民疾苦?”
“其政策倾向,自有其倚重之根基。殿下若只想做一个守成之君,自然可以维持现状,在各势力间权衡。”
“但殿下若想实现您所说的『让读书种子遍布天下』,触动现有利益格局,则必然需要一股坚实、且与殿下目標一致的力量作为支撑。”
“这股力量,绝非现有的世家门阀,也非全然是尚未成势的寒门书生。”
李承乾沉默了。
他並非不懂政治现实的残酷,只是从未有人如此赤裸、如此系统地將这“代表谁”的问题摆在他面前。
他內心挣扎著,一方面觉得李逸尘所言触及了权力的本质,另一方面又对“偏袒”某一阶级感到本能的不安。
“先生……为何必须是某一阶级?学生为何不能代表所有阶级?若能令天下均衡发展,岂不更好?”
“因为资源有限,利益衝突永存。”
李逸尘的回答充满了现实的骨感。
“殿下,臣今日需向殿下剖析几个更为根本的概念,或可助殿下看清这世间运转的底层逻辑。”
“此乃臣早年於残卷中所得,姑且称之为『生產资料』、『生產力』与『生產关係』。”
李承乾脸上露出茫然之色。
“生產资料?生產力?生產关係?此乃何意?”
这些词汇对他而言全然陌生。
李逸尘知道必须用最浅显、最贴近这个时代认知的方式解释。
“殿下,请隨臣的思路。所谓生產资料,简单而言,便是人们用以创造衣食住行所需之物的根本依赖。”
“譬如,农夫赖以耕种的田亩,工匠赖以製作的工具与原料,矿工赖以开採的矿山,乃至织女赖以纺纱的纺织机。这些,便是生產资料。”
李承乾若有所悟。
“便是营生之本?”
“可以这么理解。”李逸尘点头,继续道。
“而生產力,则是指人们利用这些生產资料,创造出物资財富的能力。”
“譬如,一个农夫,使用耒耜,一年能耕种多少田地,產出多少粮食。一个铁匠,拥有一座炉灶、一把铁锤,一日能打造多少农具。”
“这產出之多寡、效率之高低,便是生產力。”
李承乾顺著这个思路想下去。
“所以,改进农具,兴修水利,便是为了提升这生產力?”
“殿下圣明,一点即透!”李逸尘肯定道。
“正是如此。改进曲辕犁,使之更省力深耕,便是提升了农耕的生產力。改良水力鼓风,使冶铁效率倍增,便是提升了工匠的生產力。”
他稍作停顿,引入第三个概念。
“而生產关係,则是指在生產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结成的相互关係。譬如,田亩归谁所有?是均田制下的自耕农,还是世家大族的庄园佃户?工匠是自由的匠户,还是依附於官府的奴匠?”
“所创造的成品如何分配?是按劳所得,还是大部分被田主、官府征敛?”
“这些围绕著生產资料归属和成品分配所形成的规矩、制度、身份,便是生產关係。”
李承乾只觉得脑中嗡嗡作响,这三个看似简单的概念,却仿佛三把钥匙,正在试图打开一扇他从未窥见的大门。
他努力消化著。
“如此说来……生產资料是根基,生產力是能力,而生產关係则是……规矩?”
“然也。”李逸尘目光灼灼。
“而这三者之间,存在著一种决定性的关联。一般而言,生產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生產关係的具体形態。”
“当生產力发生变化,旧有的生產关係便会与之產生矛盾,最终必然导致生產关係的变革。”
他决定用歷史来印证这个抽象的道理。
“殿下请想,商周之时,为何行井田制,庶民集体耕作公田?因为那时农耕技术落后,木石之器,效率低下,非集体协作不足以生存,此乃低下的生產力决定了集体劳作的生產关係。”
“而到了春秋战国,铁製农具与牛耕逐渐推广,生產力大为提升,一个家庭依靠自身力量便可耕种更多土地,產出更多粮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