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义找了个没人的街角,蹲在巷口的石狮子后面,思忖片刻,拿出狐香。
他將狐香掰成两半,將其中一半收回口袋,用火柴把另一半引燃,用极快的动作把引燃的香头塞进玻璃汽水瓶中,迅速塞上橡皮塞。
这一半狐香在瓶中燃烧,释放白烟,许义眼神一晃,竟从那白烟中看到了一丝似有若无的闪亮流光。
不过一瞬间,流光消失了,只剩白烟留在瓶中,如浦西城清晨的雾靄一般在瓶中流淌。
『这一丝流光,就是狐香作为玄骸的特殊灵性。』
『和我想的一样,让人身体僵硬的不是狐香本身,而是这股包含狐香特殊灵性的烟雾。』
很快,密闭汽水瓶中的氧气被狐香的燃烧消耗殆尽,那一半大概5厘米的狐香才烧了一丁点,就缓缓变成灰烬,眨眼熄灭了。
许义审视著瓶中浓郁的烟雾。
『狐香燃烧超过三分钟,灵性就会失控。
这一小截狐香现在已经熄灭,就一定不会失控咯!』
『这瓶子砸碎之后,应该能让一定范围內的人,身体僵硬无法控制。』
『范围和持续时间肯定没有狐香正常燃烧时候那么大,达不到空间內的十平方米,但应该也不会太小。』
正广和汽水瓶不过巴掌大小,许义將其掛在衣襟內。
此时许义的衣襟里面,左边是装著汽油的汽水瓶,右边是灌了狐香菸雾的汽水瓶。
两支汽水瓶,都有大用。
此时正是三十八铺一天里人最多的时候,许义在人潮中穿街过巷,在饭香味、蒸发的雨水味、木头腐烂的味道、汗臭味、和异乡的乡土味中穿梭不停。
这些不沾染性灵的气味,並没有引起他的反应,也没有被他注意。
直到第二声蒸汽火车进站的汽笛声响起时,许义走入一家弄堂。
弄堂牌匾上用金粉掛著《行侠仗义》四个字,堂內狭小,柜檯上仅容两人同坐。
这便是许义二师兄开的“平事堂”了。
三十八铺帮派势力错综复杂,为了避免帮派马仔们频繁相遇发生衝突,帮派驻地和据点通常不选在三十八铺正街上,比如叶海先生的金兰庵堂,就选在三十八铺街尾的绿滨江畔。
唯独二师兄,不但不怕事,还爱惹事,在自己收月钱的地盘上租了一间铺子,命名为“平事堂”。
平事堂打著“行侠仗义”的旗號,做著僱佣打手的生意。
“平事堂”这名字囂张的很,因此二师兄刚刚开店的时候没少跟人发生衝突,连师父叶海先生都屡次三番劝他不要太过张扬,年轻人要藏锋芒。
二师兄偏不肯。
要砸平事堂的招牌,得先问过二师兄的拳头。
开店之后几个月里,二师兄用拳头和血证明了自己的志向,保下了这家店的招牌。
后来,其他帮派付出了一些代价之后,终於明白二师兄不好惹。
再加上二师兄也从不主动扩张地盘,其他帮派便也就不再跟他为难,任由这间囂张的铺子存在在三十八铺大街上。
三十八铺鱼龙混杂,按理说不应该出现“平事堂”这么牛逼的存在。
二师兄显然是个例外。
二师兄名叫段虎,今年三十岁,五大三粗,肌肉发达,头脑却不简单,他嫉恶如仇,做事以“仁义”当先,和其他几个师兄弟都不一样。
正因以仁义当先的处事风格,二师兄很受师父泽爱。
“二哥!”
许义坐到柜檯上,便看到柜檯內穿著个麻布短褂的二师兄段虎正眉头紧皱,戴著一副金边眼镜,对著一本厚厚的书冥思苦想。
书封面中央从上到下用漂亮的瘦金楷书印刷体標著《瀛壖杂誌》四个字。
这是本记录浦西地区地理沿革、民俗古蹟、文人軼事,以及社会变迁的古书。
如果许义没记错的话,这本书的成书应该在一百多年前了,是被浦西城某出版社给翻版再印,才流入市场,为平民所知。
许义善意提醒入了迷的段虎:
“二哥,书拿反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