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好一个兄弟和睦,齐心对外!好一个勿立世子,以安人心!”曹操的声音因激动而有些颤抖。

他再次重重地拍在曹冲肩膀,这次不再是试探,而是充满欣慰与讚赏:

“冲儿!你能有此心胸,有此见识,实乃我曹氏之福!父心甚慰!”

他越想越觉得此策精妙无比!既能避免儿子们相互爭斗,又能人尽其才,更能向天下展示曹家上下齐心!这简直是为他解决了一个巨大的心病!

然而,深諳权谋的曹操,却一时没能完全看透。或者说,在他被“兄弟和睦”的美好愿景打动时,下意识忽略了这背后更深层次的算计!

曹植继续他的文採风流,专司“文脉”!看似重用,实则已被巧妙排除出了核心权力圈和世子候选人之列!

一个醉心诗词,弘扬教化的公子,如何能担当治国重任?

曹彰执掌“兵权”,看似委以重任,但日后只需一句“天下未定,需兄长这样的猛將镇守边陲”,便能轻易將其调离政治中心!

而提议者曹冲呢?他看似不爭,只居中“调和”、“查漏补缺”,但每一次三人共同议事,谁能分析更透彻,谁的见解更高明,久而久之,高下立判!

他反而能以一种超然的、顾全大局的姿態,潜移默化地成为实际上的主导者!

並且是唯一一个既能参与核心决策,又不会因“世子”名號而受到兄长记恨的人!

更重要的是,他给了曹操一个无法拒绝的理由!

只有不立世子,才能兄弟和睦。而若將来必须立一个,那么一个能提出维繫这份“和睦”的人,一个证明了只有自己掌权才能避免手足相残的人,岂不是唯一选择?

这正是曹冲为了大步向前,而选择的非常规夺权手段!

曹操此刻正沉浸在“父慈子孝,兄弟齐心”的激动中。

他抚须大笑,连连夸讚:“哈哈哈!冲儿之言,深得我心!不愧是我曹孟德的儿子!就依你所言,日后议事,便让你们兄弟一同前来!这世子之位……不提也罢!”

曹冲恭敬躬身行礼:“父亲圣明!”低下头的瞬间,他的嘴角扬起一丝无人察觉的诡异弧度。

……

隨著荆州战报不断传来,歷史也在按照既定轨跡缓缓前进。

首先是周瑜不甘荆州被夺,与诸葛亮进行了一番斗智斗勇,相互拉扯。

鲁肃为保孙刘联盟,进言孙权让他带兵进攻合肥,迫使周瑜退军。

然而,令他没想到的是,最终让“孙十万和张八百”的名梗实至名归,让孙权彻底沦为了笑柄。

刘备也在有了南郡立足之后,按照诸葛亮之策,迅速开始攻占荆州各郡县。

……

曹冲自那日幕府进言之后,丞相府內的氛围似乎悄然发生了变化。

曹操果然按照曹冲所言,不再轻易表露立储之意,且每逢商议重要军政,总会將曹彰、曹植、曹冲三兄弟一同召来。

曹彰得以更多地参与军务,其勇武之名在军中愈发响亮,每每提及三公子,將士们皆称其有大將军之风!

曹植也被曹操委派了一些事务,负责一部分文书编撰和礼乐教化之內的事务。

虽仍时常与文人墨客饮酒作乐,但总算不再如往常那般全然不理政事了。

而曹冲,则似乎被曹操刻意“冷落”了。除了参与议事时可发言外,曹操並未授予他任何实际官职或权利。

最终的决策权依旧牢牢掌握在曹操自己与荀彧、程昱等核心谋士手中。

这看似是一种压制,实则是曹操深思熟虑后的一种保护。

他既欣赏曹冲的才智,又忌惮其锋芒毕露后会引来灾祸,更想再多多观察和打磨。

然而,曹冲岂是甘於被动等待之人?他深知,在这乱世,最终话语权离不开实力,而实力的根基,则在於人才与班底。

既然明面上的全力之路需缓缓图之,那便从暗中著手获取人才。

自从司马懿决意辅佐曹冲之后,便將自己手中一些人脉对他开放。

他也悄然动用了司马懿的关係网络,以相府的名义,发出了几道召令。

对於这种不涉及核心机密,只是调动几个无名小卒的要求,司马懿自是尽力办妥。

如此,这些召令,便经由特殊渠道,悄无声息的传递到了荆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