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海湾战爭,遣返劳工
往常这个时候,街角茶摊前只有几个熟面孔的乡邻在抽菸,今天却多了不少陌生身影——他们大多裹著沾满机油的短布裙,裤脚沾著奇怪的沙子,头髮乱得像鸟窝,手里攥著几枚皱巴巴的硬幣,盯著茶摊的陶碗咽口水。
拉维放慢脚步,走到老熟人拉姆的茶摊前:“拉姆,今天镇上怎么这么多生人?”
拉姆是个吠舍阶层的老头,此时正往陶碗里倒加了黄色粉末的茶水,顺著拉维的目光看了一眼,嘆了口气:
“拉维少爷,都是从中东回来的劳工。前几年听说科威特、伊拉克那边招工给的钱高,咱们镇和邻村不少人卖了家里的薄田,跟著中介跑出去了。谁知道海湾战爭一打响,那边的工地、工厂全停了,老板卷钱跑的跑,被抓的抓,他们只能一路討饭回来。”
“中东劳工?海湾战爭?”
拉维忽然想起来了,他前世好像还真在抖音上刷到过类似的视频。
视频讲的是1991年前后,印度面临的困局和经济危机。
没错,1991年的印度,经济状况非常糟糕,財政几乎面临崩溃。
只不过拉维现在所在的北方邦主要以农业为主,自给自足,夏尔马家族的资產也主要是土地,所以他没怎么重视而已。
“回来多久了?”拉维追问。
“断断续续有一个月了。”拉姆往茶里加了块棕櫚,“刚开始只有十几个,最近越来越多。有的连路费都没有,就在镇口的破庙里过夜。”
他朝墙角努了努嘴:“那几个昨天刚到,饿了一天了。”
拉维顺著他指的方向看去,墙角蜷缩著三个男人,其中一个抱著膝盖,头埋在臂弯里,肩膀不停颤抖;另一个则盯著拉姆的茶铺,艰难的咽著唾沫。
不远处,一个穿洗得发白纱丽的女人背著孩子,正站在杂货铺门口,跟老板比划著名什么,老板摇了摇头,她就低下头,牵著孩子慢慢走开,纱丽的下摆磨破了边,露著脚踝上的小铃鐺。
“他们找不到活干吗?”拉维问。
“哪有活给他们干?”拉姆苦笑,“咱们镇就这么点地,自家的佃户都够忙了,哪用得著外人?再说他们出去几年,除了盖房子、搬东西,也没別的手艺。有的家里还有点存粮,能凑活几天;没存粮的,就只能在镇上討饭了。”
拉维心里一动。他想起视频里科普的信息——1991年印度经济危机的导火索之一,就是海湾战爭导致大量印度劳工遣返,外匯收入锐减,加上国內农业歉收,才让本就脆弱的经济彻底崩盘。
原来,这场危机的“前奏”,已经悄无声息地蔓延到了这个偏远小镇。
他告別拉姆,继续往前走。越往镇口走,陌生面孔越多。
一个穿工装的男人正拿著一块从中东带回来的劣质手錶,试图卖给路边的摊贩,摊贩只扫了一眼就摆手:“这种破表谁要?换不了半袋米。”男人急得脸通红:“这在科威特买的时候了我半个月工资!”摊贩却不耐烦地转过身,不再理他。
拉维的脚步停在一家小小的报刊亭前。
老板是个戴眼镜的老头,见他过来,笑著打招呼:“拉维少爷,要新报纸吗?”
拉维点点头,从老板手中接过一份几天前的报纸。头版的標题瞬间吸引了他的目光——《维?普?辛格政府宣布辞职,联合政府陷入僵局》。他快速瀏览內容:外匯储备降至歷史最低,仅够支付三周进口;卢比匯率持续下跌,政府紧急向imf求助;大量中东劳工遣返,就业压力激增……
看来经济危机已经来了,只是这个小镇的人还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只当是“劳工们运气不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