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回漠北了?”

王之行轻轻点了点,又摇了摇:

“她应该已经死了吧。”

元旭沉默了,见他也没有再说话的意思,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转身走回了藏武楼。

-----------------

张真人是在天黑后上山来的。

他本在山下陪自己最小的弟子,可得知元旭也成功凝聚神识后很是开心。

两人在藏武楼中一连交流了数日,他方才下山。

交流的这些时日,元旭儘可能详尽的讲述了自己是如何突破意之二境,凝聚神意的过程,並隨之提出了一个“格物”的概念。

“物者,事也,凡意之所发必有其事,意之所在之事谓之物……”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在元旭看来,感悟天地之神意,虽是从世间万物入手,但却又不能只浮於世间万物表面。

比如张真人感悟云气之神意,却不能只止於云气,而是要深层的去感悟云气聚散之形態,流动变化之道理。

又如元旭感悟的刀之神意,不能止於刀本身,而是要深层的去感悟刀的使用方式以及在使用过程中对世界產生的一系列联动变化。

很复杂,这也是二人一交流便是数日的原因。

最后,“格物”一法被元旭写进了《武道隨笔》之中。

这本书不同於《太祖桩》、《內练法》这种只要拿到就能修行的功法,也不同於《武道大纲》这种记录武道境界划分,各个境界修行的注意事项,达到何种程度才算圆满等等基本信息的科普书籍。

《武道隨笔》纯粹就是元旭修行路上的各种感悟、困惑、一闪而逝的灵感,和天马行空的猜想。

……

夏去秋来

因为有了元旭的应允,王之行在经过无比慎重的考量后,询问杨成岳是否愿意拜自己为师。

杨成岳自然是欣喜若狂,立马伏地叩头,改称师傅。

张真人得知后,表示要在正阳殿为他组织一场拜师大典,王之行感激称谢,然后婉言谢绝了。

正式收杨成岳为徒之后,王之行便不再拘泥於“太祖桩”的指点,同时也將自己练习多年,並多次修改完善的成名武学——《斩龙刀》传授给他。

也是自那以后,杨成岳便不再与天武山弟子一同习武,而是每日鸡鸣便来到藏武楼,直到日落才回去。

面对勤奋的弟子,王之行自然是喜欢的,即便后面他自己因为身体原因而无法早起,杨成岳也仍旧没有因此而懈怠。

元旭看著他,就想到了年轻时的自己。

那会儿他在柴帮,在通背武行,甚至后面独自出来闯荡江湖,也是如此刻苦努力。

……

三年。

王之行想三年,还是决定离开。

……

这日,天武山脚下。

白石牌楼基座上缠绕著枯黄的树藤,一辆马车停在路边。

元旭亲手解下腰间短刀,並將三本书籍一起递给了王之行。

裹著羊毛大袄的王之行郑重接过后,就要屈膝下跪。

元旭伸手扶住他,想將他託了起来,看著他的眼神也充满了伤感:

“之行,你我之间,不必如此。”

“咳咳……”

王之行激动的咳嗽著,甩开元旭的手,坚持双膝跪了下去,並重重磕头:

“国师大人,此次离开,恐再无相见之日,我王之行此生能够追隨国师大人二十六载,是我王之行的荣幸,死也无憾了。”

旁边搀扶著王之行的杨成岳见了,也跟著跪下伏身,重重磕头。

“之行……,成岳,快扶你师父起来。”

元旭话到嘴边,却又不知该说什么,只得叫杨成岳一起將王之行搀扶起来。

起身后的王之行老泪纵横,他目光一一扫过在场为他送別的人:

披著玄色大氅的元旭;白髮白须白袍的张真人;头髮白,好似富家翁的白小楼;被当代天武山掌门袁彦搀扶著的,和他一样老態龙钟的谨川;戴著面纱,眼角已经能看到明显皱纹的上官沛然;身高八尺壮硕如小山,但头髮已经隱约斑白的李梦瑶;还有那个专程跑来为杨成岳送行的,双眼通红的少女褚清晏……

“诸位,告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玄幻魔法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