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就是要来的出其不意!”英国公是个鬚髮皆白的老者,瞧著少说也有六十左右,不过真正的年纪才五十出头,只是常年操劳,显得老了一些。

寧远侯顾偃开年纪轻一些,瞧著也就四十出头,正当壮年。

“诸位里边请!”

杨先侧身引手,將眾人引入营內。

至於几人被拦在辕门之外的事情,英国公等人也没提,杨先也没提。

一入军营,就见將士们正在操练,杨先给一路走一路给几人介绍,只是如今他麾下这些士兵多少有些五八门,西夏人,吐蕃人还有色目人。

“继之,我瞧你那些將士之中,有不少西夏人?”顾偃开好奇的问道。

杨先道:“不只是西夏人,还有吐蕃人,色目人。”

“你让他们跟著你去打西夏人?就不怕他们临阵倒戈?”

“为何要怕?”看著自信的杨先,顾偃开几人闪过几分异色,不过如今杨先才是怀德军的统帅,他们自然不会过多置喙。

“初生牛犊不畏虎,难怪敢率数百骑兵,衝击兵力数十倍於己方的西夏大军。”

英国公和寧远侯显然都对杨先十分欣赏。

杨先道:“末將只是趁著西夏大军溃逃之际发起衝锋而已,若是当真是数万大军列好阵型,末將就是有十条命,也不够死的。”

“战场之上,形势瞬息万变,能够抓住胜机,敢於抓住胜机就是本事。”

说著英国公的话音也隨之一转:“不过我和顾侯更好奇的是那大破西夏的『红衣大炮』到底长什么样?”

“军中『火器』都在神机营,柱国和侯爷请隨末將来。”

对於这二位的来意,杨先並不觉得意外,他也没有藏著掖著的意思,当即领著几人来到神机营。

“不论是『红衣大炮』还是『轰天雷』,都需以火引之,是以末將把它们统一称为火器,將用来催动火器的一应药石,统称为『火药』。”

“神机营共分四部,分別为药营、箭营、雷营及炮营。”

“神机营所用诸般火药,皆出自药营,乃是末將自民间搜集的专门製作焰火炮仗的匠人和方士组成。”

“箭营皆是弓弩兵,不过他们所用的弩箭,尽皆加了火药,能够提升射速,增加射程,但精准度有所下降。”

“雷营主要负责投掷轰天雷。”

“炮营所用便是『红衣大炮』。”

几人赶到神机营,一边往里走杨先一边给二人讲述神机营和火器的一些基本信息。

“哦?这火药竟然还有这么多用法?”英国公打量著四周,眼中满是好奇。

杨先道:“火药配比不同,所用药量不同,引爆之后发挥出的威力也不同,可用於不同的环境和不同情形,满足不同的需求。”

“哦?这里头还有这么多门道?”此刻不论是英国公还是寧远侯,都竖起了耳朵,听得仔细,生怕漏了半个字。

“若非如此,又岂会有那般威力。”

“我已经有些迫不及待了,咱们还是赶紧先去看把西夏数万大军打的溃不成军的『红衣大炮』吧!”

“没问题!这边请!”杨先领著眾人来到炮营,亲自为眾人讲解火炮的原理,然后亲自上手,调整角度和方位,分別用石弹和开弹为眾人演示炮击的效果。

伴隨著轰隆一声巨响,两人纵使已经提前捂住了耳朵,可还是被这巨响嚇了一跳。

在见识到火炮的威力之后,英国公看著杨先认真的问道:“这『红衣大炮』的锻造难度如何?造这么一门『红衣大炮』需要多少材料?”

“红衣大炮通体皆由精铁浇筑而成,每一门红衣大炮的重量都有数千斤······”

听完杨先的介绍过后,英国公沉默了一会儿,一旁的寧远侯顾偃开道:“这红衣大炮如此沉重,移动起来定然艰难,若是守城攻城也就罢了,可若是在野外遇上骑兵,岂非只能当骑兵的活靶子?”

骑兵可不单单只会衝锋,骑射同样也是强项,尤其是西夏这等由党项人建立起来的政权,骑兵更是厉害。

顾偃开曾经在西北戍边十余载,和西夏多次交锋,对於西夏骑兵的了解颇深。

“所以不能只有炮兵,还得有骑兵和步兵等多兵种配合。”

“造这么一门红衣大炮出来,需要多长时间?”

“如果从一开始锻铁开始算的话,十个匠人就算竭尽全力,也得十日才行。”

这还是使用高炉的情况下,要是用传统的炉子煅烧捶打,时间只会更久。

“如今你军中有多少门火炮?”

“二十门。”

自打刘洵见识过火炮的威力之后,就举整个渭州之力,调配大量的精铁,让杨先铸造火炮,加上还有从西夏处缴获的大量兵器甲冑和生铁,皆被杨先让人融了,铸成红衣大炮。

本来拢共铸造了三十门,被刘洵要了十门过去,同时杨先也將会铸炮的匠人拨了几个过去给刘洵,让刘洵自己开炉铸炮。

“柱国若是也想铸炮,末將可挑选几名熟练的匠人隨柱国返回延州,军中那些匠人,稍加培训,就可派上用场。”

“好!那就挑几个匠人隨我回延州。”

“顾侯呢?”英国公看向一旁的顾偃开。

顾偃开却道:“我就不用了,我瞧继之这儿就挺不错的,而且环庆距离这里也近,我到时让人把继之需要的材料和匠人都送过来,届时继之帮著一块儿铸造就是。”

“如此也好!”英国公对此並无异议。

二人並没有直接离开,而是在杨先的陪同之下,巡视怀德沿线防务,而后又去了西安州,见了刘洵,十日之后才离开。

二人离开没多久,顾偃开著人送来的生铁和木炭就陆续送到平夏城。

整整一个冬天,匠作营的炉子就没熄灭过,就连新招募的那些新兵,也三天两头的被调到匠作营帮忙打铁锻造,一是锻链他们的体力耐力,而是匠作营这边昼夜不息的炉火能够驱散严寒。

时间一日日过去,打散收编的俘虏,加上杨三从民间招募的青壮,杨先也凑齐了八千人马,训练了一整个冬天,让將士们彼此之间有了几分默契。

阳春三月,积雪开始消融,不等西夏动手,杨先就迫不及待的率军北上,越过边境,兵临韦州城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