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僱工人数的问题
“是啊,世廷,前几天我看报纸,南方有个卖瓜子的个体户雇了一百多个人,大家都在討论他是不是资本主义呢。”
刘多仓说道:“我去镇上开会的时候听干部们说,僱人不能超过八个,超过了就是资本主义。”
刘世廷说道:“关於僱工人数的问题,来源於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一段假设,咱们的有些专家就说,僱工不允许超过八个人,一旦超过了,就是资本主义,但是实际上,国家並没有禁止年广久卖瓜子嘛。”
“可就怕秋后算帐啊。”
“对,还是分开干比较好,咱们只收成品,那咱们从事的就是贸易,不是生產,谁都说不出我们的错处。”
其实,再有两个月,上面就有人为年广久撑腰,允许他再发展发展看看。
但是现阶段,关於年广久的事情,炒的確实很厉害,大家担心被算帐,也情有可原。
“这个也简单,咱们成立十六个个体户,每个个体户僱工七个人,那就是一百多號人,但分户不分家,钱一起用,帐一起算,还一起生產,怎么样?”
眾人傻眼了。
还能这么干?
本来刘世廷搞的这一套,就已经在打擦边球了,也就不在乎多这一处擦边球。
“喝过墨水的人就是不一样哈,脑子活。”
“一百多人够不够啊?现在全村一千多壮劳力一起干,產量都不够,一百多个人不够吧?”
“集中生產的效率比分散开要高,我就举个例子吧,就说蒸鱼这个环节,一家一户两个锅台,至少需要三十分钟才能一锅,可是集中起来,一个人就能照看至少五口锅吧?还有,我们专门建一个大蒸锅,专门为蒸鱼,容量大不少,再就是最后给罐头消毒这个环节,速度也会快不少。”
“对,世廷说的对,这样速度会快不少,再说了,十六个个体户不够,那就再加,十八个不够,那就二十个,反正就是交五块钱的事。”
大家又问了一些其他的问题,刘世廷都一一的解答了。
要想建工厂,速度很快。
原来大队的粮仓、牛舍等房子都閒著呢,直接租过来就能用,只要建设好其他设备就能投入使用。
现阶段,不能要求的太高。
以前曾经干过建筑的刘世凯盘算了一下,至少要等到八月底,才能把所有的基础建设准备好,估计九月初就能形成规模了。
正好,和刘世廷制定的时间表完美的衔接起来了。
“那一股多少钱合適?世凯,你盘算盘算需要多少钱。”
刘世凯沾了点茶水,在桌子上划拉了好一会,说道:“要是把以前的粮仓和牛舍,还有閒置的学校教室,应该是二十间房子,刷石灰,铺砖,盖锅台,材料加人工,估计五千到六千就够了,可是世廷说的那种大锅,我没数。”
刘多仓说道:“明天去镇上打铁的那里问问,估个价格,咱们再算计集资多少钱。”
事情商议完了,大家也放鬆了心情,开始推杯换盏。
喝到最后,刘世廷都不知道自己怎么回去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