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村人磨合了两天时间,效率一下提升上来。

一天生產了两万瓶。

但是依然满足不了供销社的胃口。

刘世廷挨个生產队走了一遍之后发现,蒸鱼这一环节成为整个生產线的堵点。

炸鱼可以分散,炸好一批,送到各家各户进行蒸製。

刘世廷发现,有的人家速度快,很快就没原材料了。

可是有的人家速度慢,饭屋里放著两大桶炸好的鱼,就是蒸不出来。

刘世廷又对整个流程进行了,並且在大队院里搭建了二十口新炉灶之后,日產量提升到了四万。

一直到七月二十五號,一共出货三十五万瓶豆豉鱼。

一大早,刘世廷拿著送货单据到了县供销社。

王建军看到刘世廷,比看到亲娘老子还高兴。

“都准备好了,单子带来了吗?”

“带来了。”

刘世廷把所有的单子都递给了王建军。

王建军核实了一下单据,在取款单上签了字。

“一会你去找康主任签字。”

“王哥,晚上我去你家哈。”

“好。”

“我把钱给你送过去。”

“不,不。”,王建军紧张的说道:“一会你找康主任的时候,主动跟康主任提一提,把分红上到供销社的帐上。”

刘世廷愣了一下,王建军不要?

“这钱太扎手,我不要,你给我弄几条烟我就满足了。”

刘世廷忽然笑了起来。

王建军不要最好,虽然这笔钱都要付出去,但是给供销社,就不存在廉政风险。

“王哥,我懂了,我明天接著去省里,把他们的分红给结了。”

“好,不过你们的產量太低了哈,省里一直缺货。”

“明白,我儘量增加產能。”

到了康丰收的办公室,刘世廷单独提了一句,每瓶给五厘钱的事。

康丰收说道:“小刘,谢谢你对我们供销社的支持啊,你不知道,我们供销社的资金太紧张了,尤其是基层供销社,人员开销很大,有了你这笔赞助,我们会轻鬆很多。”

都是人精啊,把返利说成了赞助。

三十五万瓶,要给供销社返利一千七百五十块钱。

在84年,这已经是一笔巨款了,基本能保住七十名基层供销社普通员工的工资。

“康主任,俺们村也不是不懂人情的村,临来之前,俺们支书还特意交代,明天他会多送一千瓶过来,给咱供销社当福利发。”

“谢谢,谢谢。”

这次康丰收確实是真心感谢。

这个年代,如此纯朴的农民不多了。

三十一万五!!七十斤重,两个布口袋里装的满满的。

但是刘世廷感觉提在手上很轻鬆。

村民们的分红还有二十一万,再去掉给两个供销社的分红,落到刘世廷手中的大概有十万块。

万元户都稀缺的年代,十万块是什么概念?可能相当於某一个乡镇全年的財政总和。

果然,八十年代初期,是赚钱最轻鬆的年代,只要胆子大,找准路子,就一定能赚钱。

把两包钱绑在自行车后车座上,刘世廷马不停蹄的回了村里。

大队干部和各小队长,已经焦急的等在刘多邦家里了。

门口则聚集了至少千人。

“世廷回来了?”

“世廷,后座上都是钱?”

“大叔,真取回来了?”

刘世廷做了个噤声的动作,“都低调,保密,就是老丈人都不准说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