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畴回到帅案后坐定,铺开一张纸,提笔蘸墨。

前世的程正,在明末歷史方面可以称得上是一位“专家”——因为他对军事方面的知识颇为熟悉。举例之一,他对《明会要》、《大明会典》和《皇明经世文编》中关於军事,特別是关於火器的部分几乎能够倒背如流;但另一方面,程正又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小白,因为他在其他方面的知识……只能说是“如有”。就以前面提到的三本书为例,除了军事相关的內容,程正的大脑里基本就没什么印象了。

但问题是,想打贏清军,只研究军事问题是不够的,还必须从政治和经济角度入手。

不过现在嘛……对於政治和经济问题,他暂时研究不出来什么有价值的东西。

“与其胡思乱想些自己不懂的內容,不如先思考自己懂的地方。”

对付清军,该用什么战术和兵器?

洪承畴几乎不假思索地在纸上写下了“火器”二字。

但他隨即在这两个字上打了个叉。

“你不会以为,明军对清军的屡战屡败,是因为火器不够吧?一个了解明末军事的人怎么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

接下来写下的是三个字——“燧发枪”。

“这也不行,至少短时间內不行。”

洪承畴又在这三个字上打了叉。

用火石点火的燧发枪,或者叫“自来火銃”,明末的时候已经传入中国。但直到十九世纪,中国一直都以火绳枪为主导,直到十九世纪中叶被击发枪取代。

直到21世纪,关於明清两朝为何都没有大规模列装燧发枪,仍然是一个歷史未解之谜。一些说法认为,清朝在確立统治后,长时间內並不需要面临特別大的军事压力,原有的火器足以应付需要,因此丧失了武器全面更新换代的动力。

但在程正看来,另一个原因也是不可忽视的——中国,特別是中国北方,缺乏高质量的燧石可用於保障燧发枪能够稳定点火击发。他清楚地记得,马戛尔尼访华的时候,曾经询问过清军將领王文雄,为什么儘管每个省的兵器库里都有燧发枪储备,清军却不用燧发枪全面取代火绳枪?王文雄的回答也很明確:燧发枪不容易打著火【1】。

“马上就到崇禎十二年了,崇禎十三年就是锦州大战,我可没那么多时间去努力搜集优质燧石,然后为部队列装燧发枪——边军还有人在用神枪这种永乐年间的老古董呢……”洪承畴摇摇头,“再说了,那紫禁城里的崇禎皇帝,有那个耐心等我把燧发枪造完再去打仗?”

他再次动笔,这次写了六个字:

西班牙大方阵。

洪承畴思考了一会儿。

又是一个大大的叉。

这个也不行。

不得不说,他前世看过的许多穿越明末的小说,都喜欢西班牙大方阵这一套。然而只要稍一分析,就会立即明白,西班牙大方阵在明末,完全就是给清军送人头。

哪怕是在努尔哈赤时期,满洲兵就已经拥有了一定数量的火炮。在后金天命八年(公元1623年)的时候,后金兵每个拥有一百名作战士兵的牛录,便配备了二十二门小炮,每个五百人编制的甲喇便有两门大炮【2】。

更不必说现在的清军了!

在拥有大量火炮和精锐骑兵的清军面前摆大方阵?

等著和罗克鲁瓦战役中的西班牙人一样,在被敌军骑兵包抄两翼后,火炮骑脸把方阵打垮吧!

等等,骑兵?

洪承畴握笔的手骤然用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