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如是想著,公主府的大门,也隨即映入眼帘。

“殿下,到了!”

驾车的小廝勒住马韁,邀请李清下马。

对於公主府,李清早就熟得跟回家一样,自然也没有什么顾忌,下了马车,便又是一阵横衝直撞。

公主府礼厅內,杨洄与咸宜都在。

见李清闯了进来,两人急忙起身迎接。

“皇兄。”“殿下!”

李清赶忙摆手:“都是自家人,还搞什么虚礼啊!”

两人顺势而起,簇拥著李清来到客座上落座。

待得李清落座后,杨洄又立即命人传膳,看样子是不打算让李清饿著肚子回去。

李清看著这个架势,纵然有些心急,却也不好催促,只得耐著性子陪二人吃了一顿晚饭。

而隨著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话题也终於回归了正轨。

李清迫不及待地放下筷子,看向杨洄问道:“妹夫,如何,为兄的礼物,內省將军可曾收下了?”

杨洄也清楚李清的心思,闻言,当即命人撤走了残羹剩餚。

旋即和咸宜一块儿凑到李清身旁,低声道:“礼物內省將军倒是收下了,只不过按照內省將军所言,父皇此次东巡的缘由,倒是与太子殿下劝诫的理由,出入不大。”

“出入不大?”

李清讶然一瞬,忍不住微微眯起眸子:“这么说来,还是有所出入了?”

杨洄闻言,不禁左右打量一眼,这才沉声道:“確实有所出入,据內省將军透露,我大唐遭了雪灾的地方好像不止关中,似乎还有我大唐的龙兴之地,晋阳。”

“什么,晋阳也受了灾?”

听见这话,李清顿时拔高音量,眼中满是惊愕。

杨洄点点头,语气不自觉沉重起来:“具体的內省將军也没说太多,但依某看来,父皇此次东巡,多半和晋阳遭灾脱不了干係......”

杨洄点到为止,並没有將话说得太透明,李清却是很容易的听明白了他的言外之意。

简而言之,便是李隆基倘若真是为了晋阳受灾一事而来,那么太子一系若真有什么谋划,便也绝对和晋阳受灾之事脱不了干係。

至於原因,也很简单。

晋阳之地,在大唐有著绝对特殊的政治地位和政治意义。

它不仅是大唐北方的军事重镇,更是大唐的龙兴之地,以及大唐的北都。

没错,大唐其实还有一座都城,就是被后世称之为大唐龙兴之地的晋阳。

从武德元年,高祖皇帝李渊定都长安称帝时起,便已经確立了晋阳为北都。

此后的贞观年间,晋阳虽暂时失去了陪都的名头,却仍是被太宗皇帝李世民视为“国之根本,王业所基。”

武周长寿元年,晋阳又被武则天重新升为北都,且自长寿元年復称北都后,就一直延续到了开元十一年。

而到了开元十一年,晋阳的政治地位更是不降反增。

李隆基不仅於当年亲自临幸晋阳,作《过晋阳宫》一诗,更是命人將《起义堂颂》刻石立於晋阳城通衢之处,用以纪念大唐王朝的创业歷程。

並於同年,改并州为太原府,正式將晋阳立为大唐陪都,地位与长安,洛阳等同,与长、洛二城並称“三都”。

凡此种种,无不说明了晋阳在大唐的特殊地位。

李清之所以在听见晋阳受灾的消息之后会表现得如此震惊,也正是因为如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