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投稿也是福利之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投稿是免费的,只需要在投递之前跟邮局说清楚,邮局通常在信封的右上角(原本贴邮票的位置)会盖上一个红色的、有“邮资总付”字样的戳记。有时也会標明是“收件人总付”还是“寄件人总付”。

不过为了鼓励广大人民群眾踊跃投稿,这些媒体报社一般会选择收件人总付,类似后世菜鸟驛站或者pdd模式。

也就是说,单位会跟邮局约定好时间,之后定期付款就是。

因此,投稿者只需要把稿件信封好,在信封上写明地址和“投稿”字样,无需粘贴邮票,直接投入邮筒即可。

对陈屿来说,最好的选择无疑是《人民日报》或者《光明日报》之类的,这类报纸地位高受眾多,影响力无与伦比。

一旦被採用,想不红都难。

然后就可以包装包装当个砖家,开启骗吃骗喝之路~

“呸呸呸,我穿回来可不是为了当砖家的.......”陈屿连忙斩断这邪恶念头。

但仔细一想,確实不太对劲,这两报纸虽然哪哪都好,可人家毕竟是严肃媒体啊,而且是偏理论向的,得一板一眼才行。

这篇《告別与出发》写得比较感性,中间还举了不少例子,有现实生活中的知青,也有小雨村的村民们,確实是通俗了些,不太合適。

之后陈屿又想到了《中国青年报》,这应该是最合適的选择之一,这家报纸向来以勇敢发声闻名,文风真挚感性,眼下也十分关注知青问题,已经报导了好几次。

年轻人们这些年的心路歷程,生活的艰难,对青春的反思,总之无所不包,尤其是报纸最后的【青春寄语】栏目,一直是广大青年最喜欢的。

“好了,就是它了。”

確定好后,陈屿找来老书老报,好不容易才翻到这家报社的地址,洋洋洒洒写了邮编和地址,弄完这些后,这才沉沉睡去。

第二天微雨,陈屿起得很早,吃了饭投了稿,这才晃晃悠悠朝学校骑去。

走在川大的小路上,看著匆匆忙忙的身影,一想到今天又能继续摸鱼,陈屿心情相当不错。

不过到了图书馆后,气氛却不太对劲,连平时跟自己交好的知青们也都不打招呼了。

看见陈屿来了,同事们远远站著,然后假装忙碌。

陈屿扫了一眼,看著年轻人们慌乱又尷尬的表情,大致明白这是怎么回事。

昨天的辩论歷歷在目,许多人可是亲眼目睹了这一幕,虽然结果是陈屿贏了,还大出一把风头,但是这件事引发连续反应可不小。

【记住全网最快小説站????????????.??????】

不管过去还是现在,大家都不太喜欢冒头的人,根据歷史经验,这种傢伙往往不安分,搞不好就引火烧身。

此时选择保持距离划清界限,恰恰是明智之举,陈屿不怪他们。

毕竟你一个临时工算什么,哪有你出风头的余地?

至於那些正式工们,看陈屿的眼神就更怪了,总之怎么看怎么另类。

片刻之后,那个跟陈屿最熟的女知青才犹犹豫豫走过来,表情略带尷尬。

或许是看出陈屿在这边不太受欢迎,甚至隱隱有被孤立的態势,女知青终究还是於心不忍,冒著她自认为的危险过来打招呼道:“陈屿同志,早上好。”

“早上好。”

陈屿简单回了一句,隨即女知青就压低了声音,悄悄提醒他:“昨天你说的好,但邹主任不高兴。”

“什么邹主任?”陈屿没听过这號人物。

川大级別不低,部门眾多,別说是一个临时工,就算工作几年的正式工也未必都认识。

见陈屿一副可爱懵懂的样子,女知青也是急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