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饭局
“恩,大伙也是瞎聊,国庆说你认为国家实现集中採购的力度会越来越大”张国豪继续问道
之所以他们关注这个问题,是因为和他们利益相关。我国的药品销售经歷了几个阶段:
最早是计划经济时代(1949-1984)药品实行国家专控,通过医药公司分级配送(省-市-县),最后到医疗机构和药店。以公有制为基础,市场集中度高,流通效率低下。那会能在医药公司工作是人人羡慕的好工作。
后来是区域竞爭时代(1984-2000)药品供应逐渐成熟,市场竞爭加剧,省市医院公司转型为区域流通企业,民营资本也开始进入市场,渠道出现混乱,三角债也多起来。很多医院之所以愿意从民营公司手里拿货,是因为相比医药公司的流程繁琐,和民营合作就很方便,各方面都好处理。
有很多民营资本从医药公司拿货卖到医院去,那会只要你有路子拿到药,根本不愁卖,所以医药公司內部的人就近水楼台,李国庆他们也是这么干的。
更新不易,记得分享101看书网
再后来民营及外资企业崛起,產业兼併重组频繁,形成全国性龙头,比如如华药,华控这些央企,还有九州通之类的民企。这会只要你和药厂的销售关係好,能拿到授权,划块区域,基本生意不会差。
如果能拿到进口药品的授权,那就坐等收钱了,但因为外企对经销商的要求比较高,流程也完善,要拿到授权比较困难,所以那会外资药品公司的销售都很牛,走哪都有人供著,有些更是和经销商合伙干。
现在基本就处於这个阶段,李国庆他们也是如此,只不过自己不露面,只在幕后操盘。他们有不少同事挣钱后觉得在单位受限比较大,直接辞职成立公司,现在有很多都发了大財。
李国庆他们觉得有华药这层皮在,有很多事处理起来还是会好一些。虽然看不上单位发的那三瓜两枣,但也没有辞职。从未来看,李国庆他们的选择是明智的。
但事物的发展不会一成不变,正因为这种模式,层层分销,导致药品到了患者手中价格奇高,中间的灰色地带,你能看到的机会,衙门当然也能看到,只不过就看衙门重不重视。
在1993年,中原省率先成立药品集中採购联合体,开启了分散採购向集体採购的突破。
1999年《招投標法》为药品集中採购提供了法律基础。
2000年政务院提出了药品集中招標採购的概念,並在中原,琼省等省份试点
2004年卫生部等六部委要求以省为单位组织招標。明確“质量优先,价格合理”原则。
集采的概念国家很早就提出了,但一直光打雷不下雨,一方面是市场还不成熟,一方面也是牵扯的利益方比较多。
李国庆他们也认为集采是趋势,但应该还需要很多年才能落实,一旦集采,他们这种模式就没有生存的空间了。
上次徐非和李国庆在聊天的时候,徐非提出国家很快就会进行集采的试点,集采的趋势无法阻挡,不止药品,甚至医疗耗材,设备均会採取这种模式。
只不过先从药品开始,隨著医保政策的完善,药品的水分太大了,医保將来也兜不住。这也是今天的饭局把他带上的原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