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和,四州虽已拿下,可各郡县连个像样的父母官都凑不齐。”苏云不满道。

“本王打算办场大考,不管是穿草鞋的农家子,还是住破庙的穷书生,只要能答好题,都能进衙门做官!”

贾詡目光闪过惊色:“主公是说......不论门第高低?”

“正是!”

苏云重重拍案,“大庆朝廷靠举荐拉帮结派,寒门子弟就是有经天纬地之才,也只能蹲在田埂上啃窝头!”

“本王要反著来!设考场、出考题,考治国、考断案,谁能答得好,谁就戴乌纱!”

“那些穷书生盼了多少年的机会?只要开了这道门,全天下的才子都得往咱们这儿跑!”

“你想想,这些从泥地里爬出来的官,是会向著世家大族,还是会拼命给本王办事?”

贾詡抚掌大笑,眼中满是讚赏。

“妙啊!如此一来,既得了人才,又收了民心,一箭双鵰!”

古往今来,文人群体就像一团无形却又力量惊人的丝线,既能编织起盛世华章,也能在暗处搅弄风云。

这些饱读诗书的人,笔下的文章能左右舆论,口中的言辞能煽动人心。

若不能將其牢牢攥在手中,即便坐拥百万雄兵,也不过是莽夫匹夫。

科举考试於苏云而言,便是那根能將天下文人串联起来的金线。

那些蜷缩在寒窗下苦读的寒门子弟,那些怀才不遇漂泊四方的落魄书生,无不盼著能有个出人头地的机会。

苏云要做的,就是扯开大庆朝廷用门第、举荐织就的遮天网,以一场公平的考试,让这些文人看到希望。

一旦这些人通过科考踏入官场,就会如同一颗颗钉子,钉入各个州府县衙。

他们会感恩提拔自己的伯乐,会將对功名的渴望化作对他的忠诚。

更深远的谋划在於舆论。

当天下文人都在讚颂秦军治下“英雄不问出处”,当笔墨纸砚间都在书写苏云打破阶级桎梏的壮举,这便是比千军万马更锋利的武器。

世家大族再想詆毁抹黑,也抵不过天下书生的悠悠眾口。

届时,不仅能吸纳源源不断的人才,更能让民心如潮水般涌向自己——而民心所向,才是爭霸天下最坚实的根基。

苏云目光诚恳:“文和,自打起事以来,你跟著本王出谋划策、四处奔波,本王心里都记著呢。如今这科举是头等大事,本王思来想去,除了你没人能担得起。”

“有什么缺人手、少银子的难处,別自己扛著,儘管开口。”

贾詡连忙拱手:“主公放心!保证把这事办得妥妥噹噹!”

好在之前主公分给自己的那一千文臣都派上了用场。

这些人里,有的擅长写告示,有的精通算帐,......。

这段时间,他们各管一摊,把各地的赋税、户籍都理得清清楚楚。

有这么个能干的班底撑著,再加上自己出主意,办科举虽说麻烦,但也不是没底气。

想到这,贾詡胸脯挺得更高了:“属下保证三个月內把考场、考题都准备齐全!”

苏云朗笑出声,眼中满是讚许。

“好,文和办事,本王放心!”

“这科举之事,关乎天下人心向背,也关乎我秦军根基。”

“你只管放手去做,但凡有人敢从中作梗,或是办事不力,本王的军法,可不长眼!”

“谢主公信重!属下定当殫精竭虑,不出三月,必让天下寒门学子,都知道北方有座求贤若渴的龙门!”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