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地下厂房开挖与机墩浇筑
破晓时分,龙溪峡谷的薄雾还未散尽,地下厂房的开挖现场却已灯火通明。
经过“清风行动”的彻底排毒,那些封闭了数万年的毒气囊终於被驯服。
林胜利站在巨大的洞室入口,手持强力手电,深吸一口清新的空气。身后的李强、老孙和张思明紧隨其后,每个人脸上都写著劫后余生的庆幸。
“空气检测结果怎么样?”林胜利询问刚从洞內出来的检测员。
“各项指標全部正常。”检测员摘下防毒面具,露出兴奋的笑容,“可以正常施工了。”
老孙蒲扇般的大手在林胜利肩膀上用力拍了两下,掌心的老茧有些硌人,他咧开嘴,露出被烟燻黄的牙:“小林,好样的!真敢想,也真敢干!”
张思明也在一旁嘖嘖称奇:“哥们,你那套钻孔排气的法子,简直比孙悟空的七十二变还神。”
林胜利淡然一笑,目光投向洞室深处。这个將要容纳几台巨型水轮发电机组的地下宫殿,长近百米,高数十米,堪比一座地下大教堂。
“接下来的开挖,才是真正的考验。”他举起手电,光束在岩壁上游走,“这么大的洞室,光面爆破的难度將成倍增加。”
李强推了推眼镜,翻开隨身携带的笔记本:“胜利哥,我已经按照你的要求,重新计算了爆破参数。炸药用量需要精確到克,钻孔间距要控制在厘米级。”
“很好。”林胜利接过笔记本,仔细查看著密密麻麻的数据,“还要考虑洞室的三维空间效应,不能简单套用隧洞的经验。”
王成林闻讯赶来,看到这个规模宏大的地下空间,也不禁倒吸一口凉气:“小林,这么大的洞室,你有把握吗?”
“有信心,但需要所有人的配合。”林胜利指著洞室的各个方向,“我们要將光面爆破技术推向极致,让每一面岩壁都平整得像刀削一般。”
爆破准备工作紧张而有序。林胜利亲自设计的新型爆破方案,將整个洞室划分为若干个爆破区域,每个区域的炸药用量和起爆时序都经过精密计算。
老马带领爆破班,按照图纸在岩壁上標记钻孔位置。每一个点位都要用红外测距仪反覆校核,確保误差不超过一厘米。
“林工,这精度要求也太高了吧?”年轻的爆破手小王擦著额头的汗珠,“以前我们钻孔,差个十来厘米都算正常。”
林胜利蹲下身,用粉笔在地上画出爆破原理图:“小王,你看这里。
如果钻孔位置偏差过大,爆破后的岩面就会凹凸不平,后续的混凝土衬砌就无法贴合,最终影响整个厂房的结构安全。”
小王若有所思地点点头,重新拿起钻机开始作业。这一次,他的动作更加小心翼翼,每钻一个孔都要停下来测量確认。
爆破过后,洞內一片寂静。阳光恰好从洞口照进来,在那片新露出的岩石上拉出一道笔直的光带。
老赵走过去,拿自己的搪瓷缸子贴著壁面试了试,缸底和岩壁之间严丝合缝。
“我的天!”施工队长老赵瞪大眼睛,“这哪是爆破出来的,简直像机器切割的一样!”
张思明兴奋地跑到岩壁前,伸手抚摸著光滑的表面:“胜利,这手艺绝了!比理髮师剃头还精细。”
李强激动得脸都有些红了,他扶著眼镜,看著那片岩壁,又看看林胜利,话说得有些结巴:“胜利哥,书上说的最理想状態,就是这样吧?”
隨著开挖工作的推进,移动台车也迎来了升级版本。林胜利根据地下厂房的特殊环境,重新设计了台车的结构和功能。
新台车不仅能够適应巨大洞室的复杂几何形状,还配备了自动找平系统和精密的模板调整机构。整套设备虽然依然粗糙,但精度却达到了毫米级。
“这傢伙真是越来越像变形金刚了。”张思明看著正在洞內缓慢移动的台车,忍不住感嘆,“又大又笨,但干活贼精细。”
老孙操控著台车,熟练地调整著模板位置:“別说,这大傢伙虽然丑,但用起来真顺手。一天能顶以前三天的活。”
衬砌工作进展顺利,但真正的挑战出现在机墩的施工阶段。这些承受机组巨大动荷载的混凝土基础,精度要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机墩的平整度误差不能超过2毫米,预埋螺栓的坐標误差必须控制在1毫米以內。”林胜利在技术交底会上宣布了这个惊人的標准。
施工队的师傅们面面相覷,这种精度要求远远超出了他们的经验范围。
“林工,这是不是要求太高了?”老赵小心翼翼地询问,“我们做了这么多年混凝土,从来没遇到过这种精度要求。”
“必须达到这个標准。”林胜利的语气坚定不移,“机组运行时的振动频率极高,如果基础不够平整,就会產生共振,轻则影响发电效率,重则导致机组损坏。”
为了达到这个苛刻的精度要求,林胜利引入了全新的“控制网”概念。
他带领李强等人,用最精密的经纬仪和水准仪,在整个厂房內建立了一个三维坐標控制网。
“每一个测量点都要反覆校核三次。”李强手持记录本,认真地记录著每一个数据,“误差累积不能超过0.5毫米。”
老孙虽然不懂这些高深的测量理论,但他能感受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小李,这些密密麻麻的数字,就是保证质量的法宝吗?”
“对,孙师傅。”李强推了推眼镜,“有了这个控制网,我们就能確保每一块混凝土都浇筑在精確的位置上。”
机墩混凝土的浇筑更是精工细作。林胜利採用了创新的“二次抹面”工艺,在混凝土初凝后,再用特製的高標號水泥砂浆进行精细找平。
“这道工序容不得半点马虎。”林胜利亲自示范著抹面技巧,“砂浆的稠度要恰到好处,太稠了不易摊平,太稀了又会產生离析。”
年轻的瓦工小刘认真地学习著每一个动作,生怕遗漏任何细节:“林工,这砂浆的配比有什么讲究吗?”
“水泥標號要比基础混凝土高一个等级,砂子要过筛,含泥量不能超过1%。”
林胜利耐心地解释著每一个技术要点,“抹面的时候要分两遍,第一遍粗抹,第二遍精抹。”
施工过程中,质量检查更是严格到了极致。每完成一个机墩,都要用精密测量仪器进行全面检测,任何超差的地方都要返工重做。
起初,工人们对这种“苛刻”的要求颇有怨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