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坝基固结灌浆与接触灌浆施工
寒流过后的第三天,龙溪项目部终於迎来了久违的阳光。
林胜利站在保温棚外,看著温度计上显示的5度。他摘下安全帽,任由温暖的阳光洒在脸上。
三天三夜的奋战,所有人都筋疲力尽,但结果令人满意。
“胜利,你这个方案真是绝了。”王成林走过来,脸上带著疲惫但满意的笑容。“所有混凝土和灌浆体都完好无损,没有一丝冻害跡象。”
李振华也赶到现场,亲自检查了各个关键部位。他用地质锤轻敲混凝土表面,清脆的迴响证明了质量的可靠。
“小林,这次你为项目部立了大功。”李振华拍拍林胜利的肩膀。“局里已经知道了这件事,高度讚扬我们的应急处理能力。”
工人们开始拆除临时搭建的保温设施。铁皮管道被小心收起,准备用於下一次可能的紧急情况。
隨著天气回暖,项目部的工作重心转向坝基处理的最后阶段——固结灌浆与接触灌浆。
技术组会议室里,林胜利摊开一张详细的地质分级图。不同顏色的区域代表著不同的岩体质量等级。
“我们要对整个坝基区域进行'分区、分序、分压'的精细化处理。”林胜利用红笔在图上標出重点区域。“岩体质量差的地方,孔距要加密到1.5米,灌浆压力提高到2.5兆帕。”
李强仔细记录著每一个参数。这种精细化的施工方案在当时极为少见,但效果显著。
“质量好的岗岩区域,可以適当放宽到2米孔距。”林胜利继续標註。“但压力不能低於2.0兆帕,確保充分渗透。”
张思明负责协调各种材料。他拿著採购清单,眉头紧皱。
“这次需要的水泥量比预期多了30%,外加剂用量也大幅增加。”
“质量第一,成本其次。”王成林果断表態。“该用的材料一点不能省。”
施工现场,林胜利推广了一套创新的监控方法。每台注浆泵都配备了压力表和流量计,形成联动监控系统。
李强蹲在轰鸣的注浆泵旁,一手用油腻的布擦拭著压力表的玻璃面,另一手拿著记录板飞快地描绘著压力曲线。
隨著浆液注入,脚下的大地发出沉闷的咕噥声,一种被填满的、厚重的感觉从脚底板传上来。
“压力上昇平缓,流量保持稳定。”李强大声匯报。“岩体吸浆情况良好。”
林胜利走到另一台设备前,观察著压力曲线的变化。曲线的形態能准確反映浆液在岩体中的扩散情况。
“这里有异常。”他指著一条急剧上升的曲线。“压力上升太快,可能遇到了裂隙或空洞。”
操作工人立即调整参数,降低注浆压力,改用间歇式灌注。
接触灌浆是整个工程的关键环节。大坝混凝土与基岩之间必须实现完全密贴,不能有任何缝隙。
林胜利改进了排气孔的设置方案。传统做法只在高点设置排气孔,他增加了多个辅助排气点,確保空气和积水能够彻底排出。
“每隔5米设置一个排气孔,孔径8毫米。”林胜利在图纸上详细標註。“灌浆时必须先排气,再注浆,確保无缝连接。”
施工进行到第三天,张思明发现了一个问题。
他拿著一桶减水剂来到林胜利面前,脸色凝重。
“胜利,你看看这个。”张思明指著桶中的液体。“顏色比平时深,粘稠度也不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